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
讓我們一起看一下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
我院組織全體師生觀看學習紀錄片《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陳鶴琴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教授,中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
陳鶴琴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開展教育科學研究的幼兒園—南京鼓樓幼稚園,并設計與推廣了玩具、教具和幼稚園設備等,創立了中國化的幼兒教育和幼兒師范教育的完整體陳鶴琴不僅在兒童心理以及教育領域取得豐碩的理論成果,更是身體力行,把教育理論推廣到幼兒教育的實踐工作中,開拓了中國幼兒教育事業的新篇章。他提出了“活教育”理論,重視科學實驗,主張中國兒童教育的發展要適合國情,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他提倡兒童利用自然資源,在大自然中開展教育,對幼兒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心予以鼓勵,讓幼兒在真實與游戲相結合的環境中成長,在社會與自然中全面發展。陳鶴琴是我國幼兒教育發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同學們認真觀看了紀錄片并寫下心得體會。陳鶴琴先生一直不斷的提醒我們,孩子是一個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所以,我們要多了解孩子的內心,不僅要讓他們學會正確審視自己、關愛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也要讓他們學會正確評價他人、關愛家人以及其他需要關心和愛護的人。

2018級學前教育本科4班
白孟華心得體會
陳鶴琴研究了兒童游戲的發生與發展、兒童游戲與工作的關系、兒童游戲的價值,提出“游戲是兒童的生活”、“游戲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戲”等觀點。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響,陳鶴琴反思:“吾國社會對于游戲不加注意,甚有以為學校不宜讓兒童游戲的,普通人常以游戲為頑皮。”因此,陳鶴琴明確指出,幼兒園活動以游戲為主。他認為,“喜好游戲”是兒童突出的心理特點,也是“兒童的本性”,“兒童既然有這種強烈的本性,我們就可以利用這個動機去教導他”。他贊成將教學和游戲整合起來的做法,認為這是寓教學于游戲之中,游戲要成為幼兒教育的基本手段,乃至幼兒教育的一種精神或靈魂,要貫穿幼兒教育的整個過程,游戲既是對游戲在兒童身體、認知、情感、人格等方面發展價值的認同,也是對兒童作為一個完整的、和諧的人的一種尊重。

陳鶴琴提出:游戲是兒童的生命。因此,教師應尊重幼兒在游戲中的主體地位,不能不顧幼兒的意愿,不能總是要求幼兒按成人的意愿去做。教師應尊重幼兒的興趣,考慮其需要,讓幼兒在游戲情境中主動、積極地探索和發現,以自己的方式去獲得各種經驗。同時,要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游戲環境,為其自發、自愿的活動提供條件,并將教育目標滲透其中。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要學會欣賞幼兒的游戲,欣賞他們在游戲中異想天開、不斷生成和創造的品質。這是對生命本身的欣賞,也是一種民主平等的師幼關系的體現。
陳鶴琴還強調,兒童游戲要有快感。兒童從游戲中獲得的快感越多,游戲興趣越濃厚;快感少,情趣也少。因此,教師應關注幼兒游戲的愉悅性,不能使游戲成為任務。同時,也要注意到,游戲的發展價值是以幼兒獲得自由自主的游戲體驗為基礎的。任何活動若被剝奪了快樂和自主,再怎么強調它對幼兒發展的好處。也是值得懷疑的。

2019級學前教育專科9班
李曉琪心得體會
說起陳鶴琴的名字,大家并不陌生。陳老師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幼兒教育事業的奠基人。而作為一名一線的幼兒教師,陳老師各方面的書籍非常值得我閱讀與學習。在《陳鶴琴教育箴言》這本書中,最后一節篇章中“青年修養”四個字眼吸引了我的眼球,使我奮迅閱讀。每個人的生命里都會出現過那樣的人吧,他們象陽光一樣照耀溫暖過你的心房。有一天,天突然黑下來,他們變成深邃蒼穹里的星星,你不會再走近,不能伸出手。遠在遠方的人比遠方更遠。遇見一本好書,如遇一故友。
陳老師不僅在教育上有著極深的造詣,有著崇高的思想,還有滿心的熱情面對著生活。在這一章節中,陳老師將在書中指引著我們如何做好一個青年,青年人中需要的修養。現在快節奏生活里,怎么樣才能做一個有修養的青年呢?這讓我在心里發起了疑問。網絡時代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缺少了很多交流,大部分的了解和溝通,都在網絡上完成,非常的快速方便。可是,我也總是看見一些熱血沸騰的青年們常在朋友圈、微博、QQ里發一些激勵他人的心靈雞湯,或是發一些志愿者愛國捐獻等感人畫面,關注里約奧運會,分享經典懷舊歌曲……推送一些有“營養”的鏈接、圖片。每次看到這些,都讓我感受到世界的溫暖與和平。
陳老師在書中首先對我們所提出的“要求”大多是學做人的基本原則,以及自我情緒的管理和良好的心態。“禮貌待人,盡心盡責,自我克制,為人服務……”這些詞也經常被我們用在自我評價的總結上。無論做人做事,都應該多從人家的實際處境想,不只是從自己的主觀做出發點來想問題。這樣的話,你的人緣一定會非常好,你想做的事情也會得到他人的幫助。要想成功先學會做人。“做人”比“做事”難得多,也的確。“做事”做的只是事,而學習做人則是一門學問。曾經有人問過我,你為什么會選擇幼兒教師,而不去做其他的文員、會計?我笑著回答說,“整天面對一大堆枯燥的資料與文件,我更喜歡的是與人相處”。所以畢業后,我選擇了幼兒教育。如果年輕的時候能喜歡這件事,長大了如愿去做,那么會為自己的選擇而負責;假使現在做事不喜歡,將來做事也只是敷衍了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做一個樂觀積極的、力求上進的人。永遠都不會感到知足,他們所見的前途是善、是美的,也是光明、愉快的。青年還要有“求學”的方法。求學當然不僅限于讀書,包括學做人,學做事,學學問。好學是自己主動去做,這種學習效率最大,在此過程,最怕的是“堅持”。任何事都離不開“堅持”,許多人做人做事讀書,剛開始做得很好,后面因怕苦怕累堅持不了而沒有目的目標,自然達不成所想要的結果,從而導致失落,頹廢。讀了陳老師的書,使我受益匪淺。想了一想,作為教師,我們需要的正是陳老師口中說的“青年修養”。說起這四字,回憶起自己平日的工作,在與幼兒言語交流中,我們的一言一句,一個細微的動作都會潛移默化地在他們的心靈里種下一顆種子。當然,教師的個人素質和修養尤為重要。常說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幼兒園是幼兒接觸的第一個小社會,老師是除家人外,最親近、最關心、最愛他們的人。有些幼兒在家里不聽父母的話,卻把老師說的每一句當作“圣旨”,說明老師在幼兒的心里是多么地重要,老師說的話都深深地記在心里。
語言是人類溝通的橋梁,而我們平時與家人、同事、家長、幼兒,我們在溝通任何一件事的時候,都要有藝術去和他們溝通。溝通藝術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彼此關系、解決問題的好壞。即是陳老師所想表達的,“做事即做人”。作為一名新教師,扎實的才藝基礎是其次,重要的是做人的方法和積極向上的態度。青年是人這輩子承上啟下的一個階段,很多事情、習慣都可以通過自己長期堅持不斷的改變來獲得成果。父母親沒有給你一個富裕的家庭,通過自己的努力,你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父母親沒有給你好的容貌,你可以給自己創造一個好的身材。我們平時也的確缺乏這樣的意識,“修養”是否有做到。即使過著朝九晚五的安穩工作,也要在自己的便利貼寫上這二字,每天提醒著自己,用積極向上的態度,激勵著自己,帶領著別人。俯首聞花香,生活在別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