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
《生活課程》劉藝敏
“課程到底要從哪里來?”這曾是很多學前教育實踐者接觸課程設計和實施的困惑。
陳鶴琴先生創辦南京鼓樓幼稚園之初,利用周邊一切可以利用的場景環境:菜市場、郵局...帶著孩子們去認識、發現,,在大自然中開展教育。就像紀錄片中提到的:“課程應該如何去建設?課程不是寫出來的,課程不是買來的,課程時通過行動做出來的,課程是在實踐當中提升的。”
陳鶴琴先生對幼兒園課程設計與開發的影響是深遠的。1928年,在他的主持下,《幼稚園課程暫行標準》作為全國幼稚園課程范本,經過試行后,1932年教育部將其作為正式的《幼稚園課程標準》公布,成為中國幼教史上第一個課程標準。紀錄片中呈現了當時鼓樓幼稚園秋季的單元教學計劃,我們會發現,早在90多年前,陳鶴琴就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幼稚園課程設置,而這些課程在今日幼兒園教學中仍在延續。
“兒童凡對于一切新的東西就生出好奇心,一好奇就要與新的東西相接近,一接近那就略曉得這個東西的性質了假使兒童與新的境地接觸愈多,他的知識必愈廣,雖然好奇心所得得知識,一時不發生什么效力,但后來于實用上很很關重要的。”種植園中兒童親自觀察、親自動手,收獲了成長的喜悅,課程自然發地生;在有軌電車的實際體驗里,兒童親自感知、親自觸摸,提升了認知的范疇,課程自然地延伸...
生活即課程,保持對生活中萬象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就是保護童心本身。課程素材從哪里來?生活中來。自然風光、人文之美,視覺目遇、耳聽成聲,真正的課程不是教材的傀儡,而是一場啟發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直至抵達心靈的情感共鳴。
《快樂游戲》羅雅會
凡事當做工作做的就是痛苦的,當做游戲做的就是快活的。成人也是如此,何況以游戲為生活的兒童呢?——陳鶴琴先生
陳鶴琴先生高度重視游戲對兒童的教育價值,對于孩子愛玩的天性,陳鶴琴先生在上個世紀初就給出了解答:“小孩子是好游戲的,游戲是孩子的生命,游戲是兒童的生活”。游戲中的兒童,是富有創造性的個體,是一個發揮著主動占有、積極轉變和能動吸收的行動者。他提出“游戲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戲”,并主張以兒童特點為前提,以大自然、大社會為課堂,以實現現代中國人為根本宗旨,以游戲為主要方式,充分發揮兒童的自主性,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這既是對游戲在兒童身體、認知、情感、人格等方面發展價值的認同,也是對兒童作為一個完整、和諧的人的認同。
如果說游戲是兒童的生活,玩具就是他們的親密伴侶。玩具的誕生是陳鶴琴先生關于兒童游戲理念的最好體現。陳鶴琴先生指出:“玩具有好有壞,小孩子玩的玩物是要活的,不要死的。”針對當時中國幼兒園玩具、教具嚴重不足,不適合兒童特點的現象,陳鶴琴先生根據兒童發展和教育的理論,帶領幼教工作者制造、改進并推廣了諸多玩具,創造了生產——教學——科研一體化的玩具生產體系,為兒童快樂、健康、全面成長做出不可估量的貢獻。
本集《快樂游戲》紀錄片是陳鶴琴先生站在兒童天性與幼兒教育特殊性的角度看待和運用幼兒游戲的集中呈現,引領我們以全新的視角看待幼兒游戲,審視幼兒教育,推動幼兒教育事業更好發展。
《活的教育》王蕾
樹立兒童本位、守護兒童童年是幼兒教育界的重要議題。陳鶴琴先生是我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活教育”理論體系是陳鶴琴先生的重要思想與寶貴智慧。
“活教育”理論體系的提出,要追溯到陳鶴琴先生的兒童觀:“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意志,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人格,成人應當尊重小孩子的人格”。他將兒童看作是一個獨特的、有價值的人,而不是成人的縮小版。由此,陳鶴琴先生認為,幼兒課程教材應以大自然、大社會為中心。孩子的知識來自直接經驗,而書本知識是間接經驗,不易為孩子所理解,首先要教孩子真的、活的東西,讓孩子對事物有正確的印象。大自然、大社會又是孩子天天接觸的,應以此為“活教材”。
陳鶴琴先生推動中國幼教事業走向中國化、科學化,使“活教育”思想在幼兒師資培養中扎根、發芽。陳鶴琴先生批判只有知識,沒有“人”的舊教育,提出“做人,做中國人,做世界人”的活教育目的論;針對傳統課程死讀書的問題,提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的課程論;在具體方法上,提出“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的活教育方法論,并詳細列出17條教學原則、13條訓育原則。他所提到的“凡是兒童能夠自己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能夠自己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等教育原則在如今的幼兒教育理念中仍熠熠生輝。
本集《活的教育》紀錄片將帶領我們重溫陳鶴琴先生“活教育”理論體系的形成、探索與發展,引領幼教工作者們在“一切為了兒童,為了兒童一切”的道路上不斷堅守、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