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
就在昨天我院組織全體師生觀看學習由南京師范大學、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江蘇省陳鶴琴教育思想研究會等機構聯合攝制的五集紀錄片《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的第一集:認識兒童。對于學前專業人士教育深遠。
陳鶴琴先生是我國兒童教育和兒童心理研究的開闊者和奠基人。他的幼兒教育思想對于我們如今的幼兒教育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而看完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課程的"生活化"。當今社會已越來越朝著社會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這也給我們的課程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幼兒園的教育不僅僅只局限在幼兒園,我們還要充分利用各種有利環境和社會資源。如果能將幼兒園的教育真正地與家庭、社區整合起來,這樣的教育合力會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們身處多功能的社區,有著獨有的特色和優勢。我們在實施課程的過程中,就要經常組織孩子走出幼兒園、走進社區。陳鶴琴認為,要善于激發孩子做事的主動性,不必要去命令孩子做什么,怎么做。而要啟發他自己去想,自己去做!


總之陳鶴琴的理論對我們感觸頗深在觀看學習完我院還組織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
2019級學前本4曹戎輝的心得
紀錄片《中國幼師之父——陳鶴琴》觀后感
1892年3月5日,陳鶴琴先生生于浙江上虞百官鎮茅家弄一個沒落商人家庭。1898年,陳鶴琴先生六歲時喪父,依靠母親替人洗衣維持生活。1911年秋,考入北京清華學堂高等科。陳鶴琴先生在清華大學時的日記中寫“我的清華時代,好像萬象更新的新年,好像朝氣蓬勃的春天。我的希望,非常遠大;我的前途,非常光明;我的精神,非常飽滿;我的勇氣,非常旺盛;我的自信,非常堅強;我的自期,非常宏遠。那時做人真覺得有無窮愉快。”
1917年夏,在霍普金斯大學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1917年秋,入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專攻教育學和心理學。1918年,獲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碩士學位,轉入心理學系,準備博士論文。正值“南高師”教務主任郭秉文在美國物色教員,應邀回國任教,于8月15日乘船回到上海。1919年9月,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育科任心理學、兒童教育學教授,與陶行知等人倡導學生自治。
當時20世紀的中國關于兒童教育,兒童心理學的相關研究幾乎為零。陳鶴琴先生在美國學習的教育理念沒有照搬到中國的教育上,而是聯系中國的國情,按照中國的現實狀況來開展教育。1920年12月26日,長子出生,將其作為實驗與研究兒童心理的對象,對其從出生起的身心發展進行連續跟蹤觀察和記錄,并作系統研究。陳鶴琴先生開始研究兒童,兒童為什么哭?為什么笑?兒童喜歡怎樣的環境?熱衷于什么樣的游戲?兒童具有哪些與生俱來的天性?兒童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呈現出怎樣的成長特征?通過長期的實驗和觀察,陳鶴琴先生漸漸掌握了兒童的心理。
陳鶴琴先生的教育理念影響深遠,乃至香港,日本以及東南亞等國家。作為中國人的我們,能在一個如此美好的教育環境中成長,我感到十分驕傲和自豪。
2018級學前本5楊毅哲心得
在看了“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先生的一些故事后,他的慈祥和藹,摯愛學生;他的天性活潑開朗,致力實踐著自己的“一切為了兒童”的終身思想,更讓人倍感敬仰。從中我感觸最深的是陳鶴琴先生對孩子的愛,學生就是他自己的子女,他時刻都是熱愛兒童、尊重兒童、以兒童為中心的,在他的心中孩子就是他的一切,他愛他的學生甚至多于愛自己的親生子女。陳鶴琴用他的畢生精力教育每一個孩子,也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幼兒教師,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首先要是愛孩子的,愛每一個孩子。我該怎樣愛我的孩子們呢?
愛學生應該把學生當自己的孩子。母子連心,心連心的教育才是最真誠的教育。只有把每個孩子都當自己的孩子,教師才會真正理解孩子,從孩子的實際需求出發,給予適當的引導,每個孩子和老師也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每個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盡管有再多的缺點與不足,也會接受的,父母不會放棄任何一個自己的子女。如果教師都能從做父母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學生,把別人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教師的眼里也許就不會有差生。那么每一個孩子都是可愛的,都是我聰明的寶貝。
老師是孩子的嚴師、慈母,更是孩子的伙伴。在教育中作孩子的嚴師,為孩子灌輸豐富的知識源泉,培養孩子優良的道德品德,教會孩子各種生活技能等,正確引導,嚴格要求,絕不放松對孩子任何一點的教育;在生活中作孩子的慈母,時刻關心他們,不僅關心孩子的學習與身體,更要關心、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讓我們每一個寶寶的心靈都是健康而美麗的;在活動中作孩子的同伴,和他們同悲、同喜、同苦、同樂,與孩子一起游戲,共同生活。
大家對陳鶴琴的紀錄片感觸真的太多了,他的教育理論真的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思考,如何做一位合格的學前教育人士。
陳鶴琴先生打開了中國幼教的大門,為我國學齡前兒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在此希望大家也可以多多關注這檔節目。了解一下陳鶴琴先生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