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 勿忘國恥
國家公祭日
- 12.13 紀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 -
歷史背景
南京大屠殺(英語:Nanjing Massacre, Rape of Nanjing)南京大屠殺遇難者是中國抗日戰爭初期侵華日軍在當時的中國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規模屠殺、強奸以及縱火、搶劫等戰爭罪行與反人類罪行。日軍暴行的高潮從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開始持續了6周,長達四十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開始好轉。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軍事法庭的有關判決和調查,在大屠殺中有20萬以上乃至30萬以上中國平民和戰俘被日軍殺害,約2萬中國婦女遭日軍奸淫,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軍縱火燒毀,財產損失不計其數。
在中國,“國家公祭日”古已有之,在古代稱為“國祀”,向來是先人們精神生活中的大事,《左傳》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歷朝歷代,在復雜的禮儀中,始終凝結成一個不變的核心,一個最根本的認識。如果說過去的祭天、祭地、祭祖的祭祀文化,反映的是一個文明成熟程度的話,大家對一段歷史的復原以及回憶,乃至將其定格、固化為一個“公祭日”,反映的則是整個民族的成熟與強大。
設立目的
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在國家層面舉行公祭活動和相關紀念活動,是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任何歷史都是現代史,都對現實有著巨大的警鑒價值,而對歷史銘記,就是樹起了一面鏡子,無論是對企圖顛覆歷史的人,還是渴望和平的人,都需要這個鏡子隨時折射提示,從這個角度上說,中國的“國家公祭”,小而言之是中國人對自己同胞的記憶、緬懷,是對國人應有歷史價值觀的培養;大而言之,是中國人在替世界保留的一份珍貴遺產,是中國人就此確立與國際社會相處的尊嚴方式。
銘記歷史
83年前的這一天,是所有中國人的國殤,也是中華民族近代史上最沉重的一頁!硝煙雖已遠去,那段歷史卻不能忘!不敢忘!
2014年2月27日,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今天,是第7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我們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是要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而不是要延續仇恨。中日兩國人民應該世代友好下去,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共同為人類和平作出貢獻。
在這樣特別的一天,請你告訴孩子,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