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青海兩地地震,帶來的是悲痛的消息,也許是上天提前送來的預告,暗示著吳老袁老的離開。一位是救死扶傷的醫生,一位是辛勤耕耘的農者,他們帶著全國人民的關懷離開了,在廣袤無垠的大地上祝福著祖國。
2021年5月22日13:02,“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離開了我們,享年99歲;同日13:07,“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于長沙逝世,享年91歲。操勞了一輩子,若有來世,就在這你們深愛的土地上,平凡的生活吧。
致敬吳孟超院士
他有著無數亮眼的成績: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主持建立肝膽外科疾病治療及研究專科中心;出版《肝臟外科學》等醫學專著19部……
譽滿天下,但他自己始終認同的身份只有一個:
“我是一名醫生,倒在手術臺上是我最大的幸福。”
他的一雙手,濟世蒼生;他的一顆心,拳拳為國;他的這條路,奮斗不止。傳奇終將落幕,吳老駕鶴,他的一生寫滿了“拯救”二字。
60年前,吳孟超搭建了第一張手術臺
到今天也沒有離開
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膽,依然精準
心中一團火,守著誓言,從未熄滅
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馬
要把病人一個一個馱過河
吳老,請一路走好,這個世界,感謝您來過!
致敬袁隆平院士
禾下乘涼夢,一稻一人生。袁老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沖破經典遺傳學觀點的束縛,于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雜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使水稻的單產和總產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來,他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分別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實現了大面積示范每公頃10.5噸、12噸、13.5噸、15噸的目標。最新育成的第三代雜交稻叁優一號,2020年作雙季晚稻種植平均畝產達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雜交早稻畝產619.06公斤,全年畝產達1530.76公斤,實現了周年畝產稻谷3000斤的攻關目標。
我們生活在21世紀,一個糧食繁多,花樣不盡的世紀。我們不知道什么是挨餓,不明白怎么會餓到吃樹皮。我們第一次認識袁隆平是在書上,小時無知,總以為書上出現的人物都已成為歷史,但當知道袁老一直平安之時,心里的歡樂是止不住的。
袁老晚年之時曾說:“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他一生志愿就是消除饑餓。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
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
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
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
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
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
星河如墓,葬下萬載榮光。記憶中的那個袁老是個會為了消除饑餓,甘當農夫的英雄,是個會擔心被縣長堵而不敢回家的男人,是個會幫博士生改論文而死掉好多腦細胞的可愛爺爺。
袁爺爺,一路走好,國士無雙!
國之脊梁,吾輩楷模。兩位巨星非凡成就的背后是永在燃燒的創新之火,是一以貫之的初心之力,是腳踏實地的奮斗之路。他們不僅饋贈下厚重的科學遺產,更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后輩們繼續開拓進取,奮力向前。
初審:孫小南 復審:王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