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
每個節日里都有一個念想串起人們的共鳴,只因為每個節日里都蘊含著相似的溫暖,不同的人內心深處里流淌著不同的眷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每到這個節日,家家都需要張燈結彩,以示慶祝。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已久的習俗,元宵又叫“湯圓”,但隨著地域不同,它的做法成份風味也各異,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但是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于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送燈籠
簡稱“送燈”,也稱“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頭年送送子燈,希望女兒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一般在過了初五直到十五期間送燈。還有舅舅送外甥花燈,也就有了“外甥打燈籠——照舊(舅)”的歇后語。
賞花燈
花燈起源自漢武帝于農歷正月十五日于皇宮設壇祭祀當時天神中最尊貴的太陽神,由于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此為元宵節點燈的開端,而正月十五賞花燈這一習俗,則起源于道教。
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的燈節。每到這時,各式花燈高懸街頭五彩繽紛。勝芳花燈多以亭臺禽魚蟲花卉的題材制作。以染色紙綴以各色華麗細條制成,鮮艷奪目。
猜燈謎
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后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后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游社火
大型社火隊由彩旗隊、鑼鼓隊、秧歌隊、舞獅子、舞龍燈、踩高蹺、劃旱船、大頭娃娃、車芯子等組成,車芯子就是在小型拖拉機或小型汽車上固定一根或幾根丈余長的木椽或鐵桿,再在桿的頂端綁成蓮花形或其它形狀的懸體物,這就是芯臺。芯臺上將一兩個或多個扮演角色的孩子固定,著戲劇服裝,做簡單動作或造型,在行進中表演玄妙、驚險動作。
元宵節這一天,與春節相同重要,是一家團圓的大日子,過完元宵,年才真正算過了。放鞭炮,拿花燈,猜燈謎,吃元宵。最美不過人間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