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愿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
1950年,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悍然越過了三八線,把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不僅如此,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還派出飛機頻繁侵入中國領空,轟炸我國丹東地區,嚴重危害了我國領土、領空的主權。1950年10月,我國應朝鮮政府請求,以彭德懷為司令員,迅速組成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揭開了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序幕。在為期兩年多的抗美援朝戰爭中,無數志愿軍浴血奮戰,付出了重大的犧牲,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

第一階段

從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一階段。這個階段,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采取以運動戰為主,與部分陣地戰、游擊戰相結合的方針,連續進行了五次戰略性戰役。其特點是:戰役規模的夜間作戰和很少有戰役間隙的連續作戰,攻防轉換頻繁,戰局變化急劇。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是中國人民志愿軍于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在朝中邊境及其附近地區,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突然發起的進攻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是中國人民志愿軍于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誘至預定戰場后,對其突然發起反擊的戰役,是扭轉朝鮮戰局的一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于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為打破美國政府"先停火,后談判",爭取喘息時間,卷土重來的陰謀,突破"三八線",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進行的進攻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是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為制止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發動的攻勢,爭取時間掩護后續兵團到達,進行反擊準備,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防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于1951年4月22日發起,至6月10日前后結束,歷時50天,戰役的結果是志愿軍和人民軍將"聯合國軍"從三八線附近地區打退到漢江南岸地區,但又被"聯合國軍" 推回到三八線南北地區,志愿軍和人民軍共殲滅 "聯合國軍"8.2萬余人,自身作戰減員8.5萬余人。
第二階段

從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二階段。這個階段,中朝人民軍隊執行"持久作戰、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以陣地戰為主要作戰形式,進行持久的積極防御作戰。其特點是:軍事行動與停戰談判密切配合,邊打邊談,以打促談,斗爭尖銳復雜;戰線相對穩定,局部性攻防作戰頻繁;戰爭雙方都力圖爭取主動,打破僵局,謀求于自己更有利的地位。1951年7月10日,戰爭雙方開始舉行朝鮮停戰談判。從此,戰爭出現長達兩年多的邊打邊談的局面。
簽署停戰協議

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至此,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