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即將走上社會的大學畢業生,正面臨著人生中最大或最重要的選擇之一——職業選擇。就業不僅僅是對職業的選擇,也是個人對將來人生道路和生存方式的選擇。隨著大學生就業制度的改革,大學生自主擇業已是大勢所趨。如何給自己設計一個合理的職業發展計劃,并在此基礎上給自己定好位,如何進行職業選擇,這些問題都是大學畢業生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將從職業選擇的準備、過程和策略等方面加以探討。
一、自我的評價與定位:職業選擇前的準備
職業是勞動者能夠穩定從事的有報酬的工作,是勞動者足夠穩定地從事某項有酬工作而獲得的勞動
角色,是一種社會勞動崗位。社會職業,對第一次求職擇業者來說,是一個五光十色、帶有一點神秘色彩的未知領域。因此,應在盡可能充分了解社會職業的基本知識的基礎上,給自己一個正確的評價和明確的定位。
職業選擇,不只是單純找一個單位了事,選擇職業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發現自己,認識自己的過程。對于剛剛邁上人生第一步的大學畢業生來說,在整個就業過程開始之前,對自己的大學生活做一個總結,認清自己的優點、缺點,長處、短處,是很有必要的。大學生活是自身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就業活動對大多數畢業生來說都是第一回,因為缺少經驗,可能不時地被周圍的環境所左右而忘掉自己的特性和初衷,所以在就業活動中,一定要經常注意不要忘記自己是什么人,能干什么,想干什么。
自我總結、評價和定位可以分為以下幾方面:(1)為什么上大學;(2)為什么選擇現在的大學;(3)為什么選擇現在的專業(或雙學位);(4)對大學的老師、同學、朋友的印象如何;(5)在大學期間通過各種方法所學到的知識和所擁有的經驗(特別是專業以外的);(6)自己的優缺點、興趣愛好;(7)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未來的抱負;(8)周圍人包括父母親屬、老師同學對自己的評價、看法和期望;(9)大學生活對自己將來的影響。通過這幾方面的總結與思考,對自己的大學生活有了——個很清晰的印象,建議用文字把上述內容整理出來,在應聘時用在自己的簡歷和自薦信當中,有時稍稍加工也可用在面試中,做到成竹在胸。
二、職業選擇的過程
(一)全面理解職業內涵。
首先列出你所希望的三種工作,從工作內容、工作方式、工作角色和工作要求等四個方面,看看自己對想干的工作能理解多少,如果有許多內容自己都不甚了了,那就應該回過頭去對工作內容進行深入地探究,免得將來走彎路。上面列出的四個方面對某些工作而言其聯系是非常緊密的,相關性比較大。拿現在比較熱門的咨詢行業來講,通過與人接觸、交涉、談話、甚至辯論這種工作方式,來達到給人提供意見建議作為決策的參考,這一工作內容需要一種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給人提供幫助的工作角色,要求咨詢者本身具備廣博的知識結構、不斷更新的知識層次、掌握并能提煉最新科學知識的能力、與人溝通協調的技巧、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綜合素質要求是非常之高的。再如金融證券行業,它的工作內容是整天與數值打交道并進行分析判斷,觀察、分析、思考、判斷與決策是它的工作方式,工作角色體現在經常要獨立操作,有時需要與人配合和聯絡,甚至對他人進行考察、監督或監管,這樣的工作內容和工作角色、工作方式要求金融從業人員需要較高的自律精神、高度的金融敏感性、果斷的決策作風、準確的判斷能力等等。工作內容、方式、角色、要求有時是交叉的,多重的,它們是互不相同又是互相聯系的,即使在某些相同的工作崗位有的工作角色分配和要求也各不相同,如同樣是軟件編程員,有的地方需要細節的處理能力,有的地方需要宏觀的控制能力,有的是單獨工作角色,有的是與入配合的工作角色。這就有賴于對工作的全面理解.
(二)理想職業與現實職業的選擇
明確了你所希望的工作,下一步就是看哪些工作真的適合你了。那份工作你干勉強不勉強?現實可能性如何?你的愿望與社會現實是否有距離?等等。為了分析你所希望的工作的現實可能性,下面列出了幾個方面,你可以據此評價你最希望從事的兩種工作。能力可能性和價值觀可能性:自己有能力干嗎?僅僅靠自己的能力完全能干好嗎?自己的能力能充分發揮嗎?能讓你負起所希望的責任或挑戰嗎?與你的價值觀矛盾嗎?你的價值觀能為該企業接受嗎?目標可能性和匹配可能性:能實現所希望的生活方式嗎?是你愛好的工作內容嗎?能得到希望的報酬嗎?與你的教育、資格等條件相符嗎?能實現你的長期目標嗎?勞動條件等可以接受嗎?理想職業與現實職業是有一定的距離的。如果你對最希望的工作評價體現在以上的四種可能性當中,可能者占據多數,那證明你的選擇是有一定的現實基礎的,反之,如果不可能占多數,那你不得不要重新考慮你的現實職業了。
(三)志愿單位的具體化
在對工作有了全面理解之后,就可以進行志愿單位的排序,主要考慮條件有:地理條件、單位性質、單位規模、行業、收入、提升機會、專業對口度、工作環境、福利、調動工作的可能性、穩定性等等。列出三個志愿單位之后,針對以上所列出的一些內容進行適合度的衡量。看看這三個單位對自己的適合程度如何,比如對單位的了解、對從事崗位的了解、現實的可行性如何等。
(四)制約條件的權衡與取舍
任何一個就業單位,都有其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十全十美的就業單位畢竟少數。在選擇時,對一些條件可能能夠妥協,而對其它條件則可能無法妥協,這些條件就是制約條件。因此,必須對這些制約條件進行全盤考慮,并決定最終的單位取舍。起作用的制約條件有;工資水平、單位性質、工作地點、工作時間、工作內容、業余時間分配、專業對口程度、福利以及對單位的總體印象如形象、風氣和文化等等。評價有兩種標準,即不能妥協的和能妥協的。畢業生可以針對具體單位進行評估(在這里假設所有的制約條件的重要性是相同的),如果不能妥協的條件占大多數,也許你就應該重新考慮你的志愿單位了。俗語說:貨比三家不吃虧,結合前面所列出的職業興趣、價值觀等比較,去除這些制約條件,從中找出最符合你的職業興趣、角色興趣、價值觀等因素的就業單位。
三、職業選擇的策略
(一)從客觀現實出發。職業選擇必須從客觀現實出發。首先要將個人的職業意愿、自身素質與能力結合起來,加以充分的考慮,估計一下自己能否勝任某項職業的要求,認真評價個人職業意愿的可能性,即進行準確的自我評價和定位。其次對職業崗位空缺與需求作出客觀分析。
(二)比較鑒別。在職業和就業者之間進行比較,將職業對人的要求具體化,比如教師職業要求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藝術工作者要求有豐富的創作力等等。其次在選出的多種職業目標中進行比較。自己的條件可能適合好幾種職業,應當選出那些更符合條件的,更符合自己特長和專業發展的,經過努力能很快勝任的職業。再次將職業提出的各種條件進行比較。因為從事某種職業所需要的各種條件是有主次的,每個人進行職業定向時也是考慮多方面的,所以當個人的素質符合某種職業的主要條件時,職業選擇就比較容易成功。
(三)揚長避短。在選擇職業時,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長處是什么,短處是什么。一般來講,當職業與個人的理想、愛好、個性特點、專業特長最接近時,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容易激發出來。因此,在選擇職業時如果充分考慮到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專長,有利于個人全面發展等因素,走上工作崗位后,才有可能熱愛自己的工作,才能把工作當作一件愉快的事情去做,才能卓有成效地開創未來。
(四)適時調整。是否依據以上三個策略作出的選擇就不需要變化了呢?有的人可能當時的選擇是對的,后來情況發生變化,還有的人在選擇時考慮不夠全面,在實踐中行不通,這就要依據新的情況,適時調整,慎重地進行新的選擇,以實現自己的職業生涯設計方案.適時調整的引申含義是:對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單位和職業,如果不能一步到位,可以采取打好基礎、抓住機會、分步躍進、逐漸逼近的策略,為了理想而甘愿追求終身的例子舉不勝舉,作為大學畢業生,應該樹立有所作為的思想,如果客觀現實不具備,就應該適時調整,創造時機使條件成熟。
大學畢業生的職業選擇只是職業發展計劃中的第一步,走好第一步固然重要,但未來的路還很長,也許還會面臨更多的選擇。正如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所說:對你而言,你所做的工作選擇是正確的概率大約是百萬分之一。如果你認為你的第一個選擇是正確的話,那么就表明你是十分懶惰的。因此,一個人必須通過大量地、不斷地搜尋和轉變,才可能發現一條從心理上和經濟上都令其滿意的職業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