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黃海學院藝術學院數字媒體藝術系教師葉輝、李超宇主持項目《青島“電影之都”視域下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的跨學科教育理念研究》獲山東省高等教育學會 高等教育研究專項課題立項。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報告還強調,要進一步加強科技、教育與人才統籌發展、一體化發展。這要求高等教育必須以服務現代化發展需求為導向,主動變革發展模式和治理模式,率先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為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充分發揮理論研究對促進高等教育變革的積極作用,山東省高等教育學會啟動并聯合超星集團組織實施“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專項課題立項工作。
根據《山東省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研究專項課題管理辦法》 和《關于開展山東省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研究專項課題立項 2022 年申報工作的通知》要求,山東省高等教育學會組織了山東省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研究專項課題立項 2022 年申報評審工作。經專家評審,確定重大課題5項,重點課題30項,一般課題70項。
項目背景
2017年12月,青島成為聯合國授予中國的首個“電影之都”。2018年6月成功舉辦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近年來,隨著影視文化產業區的崛起,青島開始躋身世界級“重工業電影”拍攝、制作基地的行列,誕生了《長城》、《流浪地球》等里程碑式的作品。電影市場的逐步復蘇會同青島影視產業的振興形成共振,而戲劇影視美術專業學科的發展也將會成為未來該領域重要的風向標。“青島電影之都”的生態鏈條與文化圈逐漸建構而成。
在國家宏觀政策上,2013年,國家提出“文化青島”口號,2014年青島市億元以上文化娛樂業項目達31個。隨后高屋建瓴提出打造“影視之城”目標,如《關于促進影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在省委政府支持上,山東省舉全省之力夯實青島“電影之都”的基石。“要完善文化產業功能布局,高標準建設青島影視基地。”山東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上,省委書記李干杰作的報告賦予青島多項重要使命。在地方資金扶持上,2022年7月,青島西海岸新區發布《青島影視基地高標準建設行動方案》,設立每年2億元專項資金, 支持精品創作、雙招雙引、品牌培育。山東省委宣傳部出臺《關于支持鼓勵優秀文藝作品創作生產的十項措施》,省、市、區三級政策疊加獎補。在地域呈現與影視淵源上,自1898年起,已有兩千多部影視劇在青島取景。中國第一批經典電影如《劫后桃花》和《風云兒女》等,呈現出獨特青島地域景觀。時至今日,涌現出《精武門2》《海洋天堂》《手機》《軍人機密》《馬向陽下鄉記》等優質作品,據廣電總局資料,每年來青島拍的影視片超過二百部,占國產劇三分之一。在影視專業校地融合上,青島黃海學院、青島電影學院等一批高校,將影視學科與教學模塊細分化,聯合學校本土資源優勢,同東方影都產業園、青島廣電等開展密切的校地合作、校企聯培。結論導向是青島地域景觀同影視產業的化合在未來將會更加緊密,而影視產業、學科中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前期、概念、場景、后期)將決定發展質量、文化內涵、行業厚度,戲美學科亟需立足本土地域文化,進行跨學科、跨媒介、跨模塊的教育深耕,以尋求高質量發展。
研究價值
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的跨學科教育理念研究從文化基因上是立足于當前青島影視發展的文化需求和地域性淵源,“電影之都”落于青島,而電影工業當中最重要的構成即“戲劇影視美術”(既是影視工業流程的重要環節也是復合性的學科專業,該學科專業發展卻滯后于電影工業),因為,該專業學科目前存在的共性問題是學科內容模塊的“單一性”、舞臺設計與電影美術的“導向性”、課堂與產業的“割裂性”、跨學科內容的“缺失性”。因此,戲劇影視美術設計的跨學科既要做到藝術學科(服裝、影視、戲曲、新媒體)的綜合介入,還需要將藝術學同工學、藝術學同心理學、藝術學同管理學的部分內容有機結合,以適應產業與社會的發展。
課題宏觀上是從教學改革、課程建設、人才培養、校地融合這四大維度出發,以“四跨一根植”為主導, 微觀上踐行跨學科、跨模塊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消解戲美專業范圍內人文同技術的“明確邊界”,電影美術與舞臺設計并駕齊驅,將戲劇人文同影視技術的模塊相耦合,并置于戲美的學科建設當中。以期為專業帶來“闡發性的新思索”和“在地性(culture locality)的新發展”。
研究內容
課題項目探索與深挖戲劇影視設計專業跨學科、跨模塊的教育理念,以青島地域性影視文化發展、校地融合為背景依托,提出以跨學科形式介入戲劇影視美術專業的教學改革、課程建設、人才培養、頂層設計當中。
跨領域是踐行多元學科介入的教育理念和復合性藝術人才培養模式,消解人文課程同技術板塊的割裂性,在舞臺設計與電影美術的課程設計中,將戲劇人文同影視工學的模塊相結合,兩者并置于戲美的學科當中。以“四跨一根植”為宏觀主導,從本土化而言,即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的建設與教學根植于青島“電影之都”的地域生態性和產業集群性,“四跨”包括:其一,“跨產業共融”(建立校、劇、院、團多方合作建構模式);其二,“跨平臺協作”(學術性平臺對接與行業性社群聯絡);其三,“跨模塊細分”(項目與實戰導向下舞臺美術與電影美術的課程細分);其四,“跨學科訓練”(交叉學科與跨學科選修課程引入)。達到與建構“三融”和“三化”理論模式,數字科技與藝術設計相融合、學校多學科資源與青島戲劇影視產業相融合、國內資源與國外視野相融合,推行課程項目化、實戰劇場化、學科復合化。
跨模塊是指將戲美專業以模塊化形式細分為專業課程模塊和實踐應用模塊,專業模塊可以細分為話劇舞美“沿襲實踐”、戲曲舞美“傳統實踐”、電視舞美“創新實踐”、電影美術“綜合實踐”。實踐模塊上可采用校內項目制、學分置換實訓制、創業競賽工坊制等形式,使其成為理論與實踐相耦合的新模式。同時以藝術學為主體,輔以數字技術與計算機領域(舞臺交互與數字編程、processing創意編程、TouchDesigner互動影像)、管理學與傳播學領域(影視管理、影視傳播學、文化產業政策與制度)、心理學領域(戲劇心理學、戲劇療愈)、民族學領域(影視人類學與民族志)等選修模塊(課程內容)。同時利用數字媒體時代之優勢,整合數字媒體資源,使其人文藝術與科學技術相化合。
研究初衷與課題展望
本課題衍生、孵化、萌芽有以下兩點,其一,課題研究借力本土影視資源之風與產業之局,盡管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的課題研究可謂小眾之舉,但此領域確是電影工業及戲劇產業重要的創意構成,教育改革深切影響行業發展,窺一斑而見全豹,基于“影視小眾專業”的范圍性試驗、試點性研究、理論性先行,對影視領域下的諸多專業改革探索有著重要參考價值。其二,目前本專業僅有三屆戲美學子,“專業新”、“基礎薄”,課程設置和教學改革仍在探索階段,所存在的共性問題卻值得深思,跨學科的專業建設也任重而道遠。
在當代,復合型人才培養和跨學科研究的探討不勝枚舉,筆者認為跨學科教育理念培養的導向與核心是:“以何種方式,為何種專業,塑造何種人?”,本課題拆解與細分戲美專業的模塊,以多模態和跨學科之舉介入其中,致力于服務地域性文脈,塑造“多元文化”和“藝術思辨”的綜合性人才。戲美專業學子從文化角度是集合(Visual culture,視覺文化)、 (Emotional culture,情感文化)、(Behavior culture,行為文化)、(technological literacy,技術文化)于一體。首先,視覺文化和技術文化的素養是進入戲劇影視行業的基礎門檻,作為創意場景與虛擬空間的架構者,主干技能和設計思維是課程育人之重,也是跨學科課程的介入之需。其次,情感文化和行為文化是戲美學子進入行業后的上限延展、個體破局,是地域性文化情感植入的基礎,也助力于本土影視人才的留青工作、影視景觀的地域呈現。“復合型”和“特征性”兩者并不矛盾,諸多優秀的電影美術指導及舞臺設計師都擁有明顯的本土性符號和文化在地性(culture locality)輸出。青島“電影之都”背景下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的跨學科教育理念研究從理論層面是一種新穎的嘗試與探索,為未來青島城市形象的傳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儲備,在教學的模塊拆解與課程領域的重組中探賾“柔性”與“硬性”的中和之道,培養具備實踐技術與藝術思辨的跨學科人才。約翰·奈斯比特在其著作《大趨勢》描述:“我們的社會里高技術越多, 我們就越希望創造高情感的環境, 用技術的柔性一面來平衡硬性的一面”。戲劇影視美術設計的發展之道和教學改革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