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7日至23日,藝術學院播音與主持專業、戲劇影視表演專業開啟了為期一周的省內采風實踐。本次采風實踐的主題圍繞“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與創新”展開,結合播音主持和戲劇影視表演的專業特性與課程標準,將傳統文化的現狀通過主持采訪和戲劇表演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既鍛煉了學生們的專業能力,也在文化內涵上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科素養,從而實現在現代社會中更加多元縱深地學習藝術,達至專業素養和人格培養并進的基本要求。
藝術實踐課作為藝術專業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對學生創造力的發掘和作品創作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播音主持和戲劇表演專業來說,藝術實踐課通常分為兩種類型,一是課堂上的理論+實踐,一般在演播廳、錄音棚和表演教室就可以實現。課堂上的藝術實踐主要圍繞著專業技能規范、理論素質提升展開,具有典型的學院派特點。此類藝術實踐為學生們的藝術創作和學業提升打下堅實的學術基礎。在這樣的實踐課堂中,學生們的專業眼界、動手能力、思維訓練等都會得到相應的訓練與提升;第二種則是進入專業對口的工作單位,比如電視臺、劇院、新媒體等,接受一線的工作鍛煉與藝術實踐,以此來檢驗課堂教學中的優點和不足,查漏補缺,從而完善自我知識結構,提升專業實操能力。
除此之外,播音主持和戲劇表演的專業老師在藝術實踐課的研討過程中,結合當下的文化思潮和學術語境,以及在地的方便性等元素,提出了將《主持采訪實踐》和《戲劇表演考察》結合田野調查的方式展開相應的實踐教學和專業訓練。將田野調查帶到專業實踐中去,既符合播音主持和戲劇表演的專業特性,也拓展了藝術學科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之間的學術張力。田野調查作為人類學和社會學最為重要的實踐方法,是獲取實踐經驗和研究材料的不二法門,也是這兩門學科進行學術研究的重要基礎。將田野調查法納入到藝術實踐中,具體而微至《主持采訪實踐》來說,就是在采風的不同時間段里,結合地域特色,深入到田野現場,獲取一線的采訪材料。比如在臺兒莊古城,同學們圍繞古城景觀,展開文產旅游方面的專業采訪。在完成這一層面的采訪基礎上,田野調查需要進行更加縱深的材料獲取,將古城的歷史脈絡和現實處境結合,提出更為深刻的問題,展現更為廣闊的學術思考。將田野調查法納入到播音主持的采訪實踐中,深化了采訪實踐的內容,使得采訪實踐不僅僅是獲取資訊的手段,也會深入到現實和歷史的場域中,獲得更加系統和深刻的認知。
借用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田野調查法,融入到播音主持和戲劇表演中,實現了藝術實踐方法論層面的傳承與創新。然而僅僅是方法論上的借鑒還遠遠不夠,同樣需要將內容呈現和主題意義結合到專業實踐中去。播音主持專業和戲劇表演專業的同學們抵達采風的第二站曲阜,進入三孔圣地,從專業學習的視角近距離感受中國傳統文化,認識儒學經典,體驗禮儀儀式。同學們根據提前準備好的問題,采訪三孔工作人員、游客、游學學生等不同的主體。帶著思考去提問是田野調查的基本要求,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干,深刻塑造著我們的歷史、現實和未來,幾千年來成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日用而不知”的恒常。現代社會中,儒學的處境和現狀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也是關系到每一個中國人的文化血脈問題。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將這一問題帶入到采訪實踐中去,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的倫常問題、文化遺址保護等現實問題,從而較為深刻地完成這門專業課的拓展訓練。
戲劇表演專業的學生則從《戲劇表演考察》的角度入手,在尼山圣境的大型實景演出“金聲玉振”的現場,近距離地體驗和認知了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下的生命個體一生的過程,通過一個人的命運來展示中國傳統文化與生命個體之間的互動,體現了將人的生命價值和民族發展結合起來的主題意義。在完成沉浸式體驗之后,戲劇表演專業的同學則根據已經編寫完的短片劇本,在尼山和三孔等文化圣地進行了實景排練,將現場獲得的藝術靈感及早地融入到表演創作中去,實現藝術體驗和藝術創作相結合的全新實踐。
藝術實踐課在專業教學中,既要圍繞著專業規范和能力鍛煉展開,還要進行藝術方法和藝術內容的探索與創新,借鑒人文社會學科中的方式方法,將其納入到藝術教學和創作實踐中,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方法論層面的突破;不僅如此,在內容展示和主題呈現上,結合人文社會學科的學術背景和學術資源,最大限度地深化藝術內容,提升藝術主題,為學生們的專業學習和藝術創作提供多元的學術張力和現實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