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教學質量提升,分享教學研究成果和心得體會,激發更多的教學創新和靈感,《大學基礎英語》課程組于4月23日下午2:30在知誠樓405召開了研討交流會。
活動伊始,姜慧麗老師就如何融入古詩詞元素以提升大學英語教學深度和廣度、堅定學生文化自信、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作了題為“中國古詩詞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科研分享。姜老師從本課題的研究背景、研究意義、研究現狀以及融入路徑四個方面進行了匯報交流,最后以教材《新一代大學英語(基礎篇2)》中第三單元 The Art of Communication 的單元主題為例,就溝通的藝術這一話題,融入杜甫的《春夜喜雨》這首古詩,傳授學生如何掌握人際溝通技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詩圣的這四句詩詞不僅是對時空環境、季節場景及人們心境的美好描述和向往,也是對事物彼此關聯、發展規律、意境境界的高度概括,透露出我們做人、做事不可或缺且極具智慧的哲理,對我們開展社會活動具有很高、很強的啟示性、適用性和指導性!
在接下來的活動交流環節,教學部科研骨干教師曹海洋老師和王偉老師就這一課題分別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和觀點。曹老師建議把這一課題繼續深挖,做成和教材配套的思政系列內容,以進一步深化古詩詞融入英語教學的實踐探索,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中國情懷的優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貢獻。王老師結合自己對古詩詞翻譯的研究表示,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古詩詞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生智慧,在英語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融入古詩詞,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和文學修養,還可以增進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培養新時期具備國際視野的跨文化交流人才和中國文化傳播者。
最后,教學部李明雪副主任進行了總結發言。她認為,老師們就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英語教學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創新,將古詩詞這一傳統文化瑰寶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十分有意義,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做好文化傳播踐行者。她同時表示愿意和老師們一道在思政教育領域繼續深耕,致力于引領學科育人和落實好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當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建立文化自信成為了教育領域的重要任務。大學英語教育不僅僅是傳授語言知識,更是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此次交流會的召開,不僅為英語教學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啟示,也為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