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下午,黃桂友教授應邀為我院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漫談詩歌”的學術講座。本次學術活動由語言文化學院院長劉中富教授主持,學院全體教師、學生參會。

講座開始之前,劉中富院長介紹了黃桂友教授的學術背景與重要成就,并代表學院對黃教授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并表示,黃教授的到來,猶如“春天里的一把火”,為我們的學術殿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更為即將拉開帷幕的中外詩歌文化節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
講座伊始,黃教授以“詩歌是最高形式的虛構”為核心論點,深入淺出地探討了中西詩歌的異同與共性。他強調,盡管想象力與創造力在詩歌創作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且不同人對中西詩歌的理解和作用存在個體差異,但詩歌作為人類精神的瑰寶,其本質仍蘊含著某些基本共性。黃教授引經據典,如柏拉圖對詩歌的獨到見解,認為詩歌是嚴謹而簡短的散文,是虛構藝術的巔峰之作。同時,他也指出中西詩歌在功能上的差異:中國詩歌偏重抒情,而西方詩歌則更傾向于史詩敘事。

隨后,黃教授以中外詩歌的歷史脈絡為線索,剖析了不同時代背景下詩歌理念與結構的演變。他提到,詩歌是中西文化的璀璨交匯點,有些詩歌因蘊含特定歷史時期的歷史背景、神話傳說等內容而顯得晦澀難懂,存在代際差異,且往往帶有詩人的主觀情感色彩,不易為普通讀者所理解。相比之下,一些西方現代詩歌則更傾向于白話表達,結構松散,易于接受。黃教授還以中國的《詩經》為例,稱贊其純潔無瑕,語言質樸而真摯,展現了古代詩歌的獨特魅力與價值。同時,他也指出西方詩歌中常帶有的神教色彩與科技元素,以及中國詩歌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實用性特點。
緊接著,黃教授以“詩歌改變世界”為切入點,深入探討了西方《圣經》解讀與《老子》哲學思想對詩歌創作的深遠影響。他提到,兩者都涉及神對人的作用、善惡相對論、陰陽平衡以及嫉妒心理等深刻主題,這些哲學思考在詩歌中得到了生動的體現,賦予了詩歌更深的內涵與更廣的視野。同時,他也比較了但丁的《神曲》與中國的《西游記》,認為兩者在展現人們對西天、天堂、地獄的豐富想象力方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種想象力正是詩歌創作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此外,黃教授還介紹了美國詩人兼文學評論家埃茲拉·龐德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愛與翻譯貢獻,指出龐德的翻譯作品不僅傳播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獨特魅力,也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在講座的互動環節,黃桂友教授就中西方詩歌差異、想象力的運用與意象解讀、中文詩歌英譯等熱點問題回答了同學們的提問。他鼓勵大家以開放與包容的心態面對中西方詩歌的差異,認為認識這些差異如同探索詩歌典故的奧秘,對于深入研究和理解詩歌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同時,他也強調了意象在詩歌中的重要性,認為通過詩人這一切入點,我們可以更準確地捕捉詩歌中的意象,領略其背后的深層含義。在談到中文詩歌英譯時,黃教授指出我們需要充分把握各種語言的特點,尤其是中文的獨特韻味,以確保翻譯作品既能忠實傳達原文的意義,又能保留其文化特色與韻味。

講座尾聲,劉中富院長對黃桂友教授的精彩報告進行了總結。他高度評價了黃教授以思想之線串聯中外詩人與詩作的做法,認為這不僅說清了詩歌的本質,更展現了思想的自由與深刻。同時,他也強調了東西方文化既有差異性又有相通性與互融性的特點,認為人類的心靈是相通的,思想是可以互相交融的。最后,劉院長鼓勵在座同學以黃教授的個人奮斗為榜樣,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通過讀詩、寫詩與詩人對話的方式讓自己的思想更加深刻、感情更加豐富、人格更加強大。他強調,世界眼光與國際視野在今天的講座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希望大家能從講座中汲取靈感與力量,不斷前行。

此次講座的成功舉辦不僅為語言文化學院“一院一品”中外詩歌文化節開幕儀式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更為廣大師生提供了一次難得的學習與交流機會。我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語言文化學院將繼續秉承開放包容的學術精神,為推動中外文化交流與融合貢獻更多的力量。

黃桂友教授1983年畢業于曲阜師范大學外文系英語本科專業,后留校任教,教授專業英語并擔任政治輔導員和班主任。1986年考取北京大學碩士,畢業后赴美國攻讀博士、博士后,先后在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賓夕法尼亞州庫茲敦大學、理海大學、密歇根州大峽谷州立大學、佛羅里達州圣托馬斯大學、諾威奇大學、愛丁堡大學、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亞歷山大分校、西伊利諾伊大學等多所大學擔任教授、院長和校長,出版著作十三部,發表論文六十余篇。是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成員,百人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