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晚,由語言文化學院主辦的“聚賢集智,語苑生花”教授系列講座之一《什么是漢語?——漢語同質觀與異質觀辨析》在知信樓306報告廳如期舉行。本次報告主講人為語言文化學院院長劉中富教授。

講座伊始,劉中富教授從漢語的界定難題切入,指出《現代漢語詞典》雖將漢語定義為“漢族的語言”,但未觸及其深層次內涵,同時巧妙利用AI學習工具融入漢語界定難題的講解中。


漢語之古今部分,劉中富教授通過《詩經·蒹葭》與杜牧《山行》的韻律對比,生動展示了從上古漢語到當代漢語的語音演變軌跡。

在現代漢語普通話與方言對比研究部分,報告以“晚”“月亮”的多種方言稱謂為例,揭示漢語“七大方言體系”的豐富性。現場展示的山東臨沂方言發音示例,引發聽眾熱烈討論。劉教授強調,方言不僅是地域文化密碼,更是語言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談及漢語之內外,報告援引索馬里駐華大使、加拿大人大山等典型案例,展現漢語的傳播活力。通過解析“咖啡”“黑客”“YYDS”等外來詞與網絡語的演變,劉教授指出當代漢語正形成“北京話基底+書面語規范+方言元素+外語借詞”的混合型態。


講座尾聲,劉教授引用明代陳第“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等名言示例,強調漢語研究需秉持動態發展觀。
本次報告作為我院“聚賢集智,語苑生花”教授系列講座的重要組成,為師生搭建了理解中華語言文化深層肌理的學術平臺,展現了語言學研究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的時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