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節日,端午
小時候的端午節
是一鍋剛出爐的粽子
香甜軟糯
身系五色絲線
額畫雄黃烈酒
門插菖蒲艾草
五月五,端陽日。
人們在門口掛上艾草、菖蒲,坐在桌前吃粽子、飲雄黃。在胳膊上系著五色彩線,走到江邊看一場龍舟競渡。孩子嘴邊沾著糯米粒、豆沙泥,聽著大人講著屈原投江的故事……
一幕一幕,在過去千百年的歲月里不知重復了多少次,演繹著中華民族古古今今的心魂相守。
端午節的源流
根據聞一多先生的考證,長江下游的吳越先民,有龍圖騰崇拜的傳統,他們斷發文身以像龍子,生活中用的船也常刻成龍形。端午的兩個重要習俗:賽龍舟、吃粽子,都與吳越先民的龍神祭祀活動,有很深的淵源。
即便端午習俗是從吳越之地流傳開來,它在漫長的時空中,也擴進了許多其他的內涵。最為人所知的,把端午和紀念屈原聯系起來,雖是后人的附會,卻也寄托了人們共通的家國情感。
端午快樂or安康?
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節,漢族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比如掛艾草、沐蘭湯等。
因此,在這一天大部分地區都忌諱說“端午節快樂”,而互祝“祥瑞”“安康”更為妥帖。
雄黃酒可不能喝
在民間關于端午節還有這樣一種說法“喝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而且在有些地方還一直保留著這個習俗。但實際上雄黃是一種含砷的有毒礦石,雄黃入酒,會加速砷的吸收,很容易中毒。雄黃酒加熱飲用更危險,雄黃遇熱易分解為三氧化二砷,就是俗稱的砒霜。因此毫不夸張地說,喝熱雄黃酒實際上等于吃砒霜。
端午,多元文化內涵
人們心中的端午,有憂患意識,有愛國情懷,有吃粽子、“打露水”的幸福喜悅,也可以有“雷奔電逝三千兒,彩舟畫楫初射暉”的隆重熱烈。古人的端午,本來也是千姿百態,不可謂快樂:大家走出門去,采采藥,治治病,洗洗澡,喝幾口菖蒲酒,看一場龍舟競賽,斗草作詩,抒發心懷,好不熱鬧。端午節,本是一種曠達而靈動、活潑而健康的精神生活。
端午的詩歌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端午節,用鹽佐食梅子,飲酒歡樂,木槿茂盛,蘆葦發出清香。在這樣的一個普天同慶的節日里,祝愿天下所有人安康長壽!
《端午日賜衣》
唐·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端午佳節,皇上賜予名貴的宮衣,恩寵有加,多么開心啊!宮衣的長短均合心意,終身一世承載皇上的盛情。
粽子香,香廚房
艾葉香,香滿堂
桃枝插在大門上
出門一望麥兒黃
祝愿大家
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