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mpw28"></samp>
<xmp id="mpw28"></xmp>

<samp id="mpw28"><ins id="mpw28"><ruby id="mpw28"></ruby></ins></samp><progress id="mpw28"><bdo id="mpw28"><dfn id="mpw28"></dfn></bdo></progress>

    <tbody id="mpw28"></tbody>
  • <samp id="mpw28"><ins id="mpw28"></ins></samp>

    1. <tbody id="mpw28"></tbody><samp id="mpw28"></samp>
    2. <menuitem id="mpw28"><strong id="mpw28"></strong></menuitem>
      1. <menuitem id="mpw28"></menuitem>
        1. 當前位置: 首頁 / 思創論壇
          黃土高原,綠意盎然!
          發布時間:2020-10-16瀏覽量:6670

          黃土高原,綠意盎然!

          日出東方,晨光如畫。陜北清晨的薄霧中,寶塔山正迎著和煦的朝陽,熠熠生輝。沃野千里的關中平原舒展畫卷,在秦嶺與渭河間清晰起來。濃綠的秦巴山區,一滴滴“南水”匯聚成河,潤澤京津。

          8月的三秦大地,暑去微涼、朝霞如火、絢麗多姿,伴隨著年中最美的時節,一條通往美好生活的康莊大道徐徐鋪開。車行陜北,黃土高原的山峁之間,綠色竟是主色調!難以想象,20年前,這里是另一番景象:溝壑縱橫,禿嶺荒山,漫天風沙……“對照過去我認不出了你,母親延安換新衣。”詩人賀敬之在《回延安》中寫下的美好詩句,變成了現實。自1999年起,延安吹響綠色沖鋒號,開展大規模退耕還林。走過20年的生態環保路,延安森林覆蓋率由33.5%增加到52.5%,植被覆蓋度由46%提高到81.3%,陜西綠色版圖向北推移400公里。山變綠了,沙塵天氣不再來了。延安各地的蘋果產業也發展起來了,綠色的山峁,紅色的蘋果,革命老區群眾的錢袋子鼓了起來。在延安種蘋果,要從洛川縣阿寺村李新安說起。1947年,28歲的李新安用毛驢從河南駝回蘋果樹,在6畝7分地上建起了洛川縣第一塊果園。“鄉親們不接受,他們笑我父親拿回來的是‘干柴棒’。”“陜北蘋果之父”李新安的兒子李蛇喜,講起了那一段歷史。認準的事情就要做好,讓鄉親們嘗到甜頭自然就能認可。1951年,在李新安的精心管護下,他的蘋果園掛了果。“為了大范圍推廣蘋果種植,他入鄉串戶叫賣。”在李新安的努力宣傳和推動下,村民們逐漸開始了蘋果種植,1951年至1955年,洛川全縣蘋果園發展到近百畝。

          時至今日,洛川蘋果種植總面積達到53萬畝,農民人均種植3.3畝,居全國之首;蘋果總產量93萬噸,果農人均可支配收入13249元。2019年底,洛川縣農業產值為36.65億元,其中蘋果產值33.91億元,占農業產值的92.5%。阿寺村也成了集蘋果觀光、旅游、采摘為一體的“中國蘋果第一村”。蘋果種得好,更得賣得好,那才是真的好!讓好蘋果賣上好價格,讓果農的收入與付出相匹配,這個產業才真正有希望。習張喜是陜西頂端果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頂端果業”)總經理,一直從事蘋果種植和生產。“我們通過標準化生產、數據監測以及全產業鏈的物聯網可追溯系統,全面提升了蘋果產業的附加值。”習張喜說。

          在頂端果業的生產車間里,一個個蘋果通過選果線,經過測外觀、測糖酸比、測霉心等環節的智能篩選,“淘汰”不符合標準的蘋果,然后按照不同規格和需求,分流到各個渠道進行包裝和對外銷售。不僅如此,頂端果業還在繁華的機場、高鐵站、商圈附近設立專門的無人販售機,將蘋果按個賣給有需求的消費者,讓消費者第一時間能吃到現代物流送來的好蘋果。隨著新技術、新方法的逐步應用,小蘋果的未來可期。洛川,用“小蘋果”這把“金鑰匙”,開啟了果農增收、產業富農、脫貧奔小康的的大門。

          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九山半水半分田”——商洛市柞水縣,位于秦嶺南麓,曾經是全省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如今,依托秦嶺的生態環境優勢,柞水縣不斷探索生態扶貧與林業發展相結合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條“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致富路,村民吃上了“生態飯”。肖青松曾經是柞水縣營盤鎮金米村的一個貧困戶,小小的木耳讓他一年的收入翻了幾番。“現在政策這么好,大棚有人給你建,菌包有人給你借,木耳有人給你澆,技術有人指導。這個事兒能干!”如今,嘗到了發展木耳產業甜頭的老肖,已經成為村里的致富帶頭人,今年他幫助了3個貧困戶種植木耳,帶動他們增收。

          近年來,金米村通過發展木耳、中藥材、旅游等產業實現了整村脫貧。今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金米村考察時為柞水木耳點贊,更是讓金米村又著實火了一把,越來越多的知名企業、農業專家和游客開始關注這個小村莊。據包村干部吳正超介紹,村上按照全縣“一主兩優”產業發展思路,在大力發展木耳產業的同時,結合村情實際,發展中藥材和林下經濟,截止到2019年底,村民年均收入已達到9657元。“以后我們發展重點就是鄉村游和休閑農業,通過發展這些經濟效益更高的產業,為群眾帶來更好的收入。”在營盤鎮朱家灣村,柳太清靠經營農家樂,實現了脫貧致富。朱家灣村位于牛背梁景區腳下,2015年,村集體通過市場化運作,引入社會資本,將原來的“空心村”整體打造成特色民宿村落,同時保留了村子的古風古貌。當年,村子入選了“中國最美休閑鄉村”。

          感受到村上的變化,柳太清動了開農家樂的心思。“院子是2016年建的,政府幫著申請的貼息貸款,去年還給我的小院搭建了一個木制涼亭。”柳太清說,扶貧干部是實實在在地做實事兒,幫助他們致富。如今,他經營的農家樂一年能掙5萬多元,租出去的老房子,每年還能收1萬元的租金。背靠著牛背梁景區的“好山好水好風光”,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朱家灣村不僅走上了生態脫貧的致富路,更走上了一條鄉村振興的小康路。終南山寨,位于朱家灣村一組西溝峽區域,傳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概念,在這里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借山、靠水,搭旅游車、吃生態飯。

          在秦嶺老屋民俗區,秦嶺南坡固有的民居、商鋪、館驛、石寨等被修善復原,真實還原了一個古樸、厚重的秦嶺村寨。佬林客棧首創“景民合一”的景區經營管理模式,把安置房建在了景區,使得家家辦起民宿客棧,讓民俗與景區文化互融。峽谷樂園在自然保護與均衡利用的前提下,打造亦學亦游的戶外運動主題樂園,異地安置的村民可以就地就業。

          行走在終南山寨的民宿街,一排排小洋樓錯落有致,安仁堂、義壽堂、梅華堂……這些都是以村民名字命名的民宿客棧。“當時我們想了好多有禪意的名字,老百姓就不喜歡。想了半天,沒有人說自己名字不好聽,用自己名字命名行不行?老百姓說,行!”終南山寨景區營銷總監霍國博介紹,景區規劃建設過程中,首先把光照最好的陽坡用來安置村民。同時,每平米補貼1000元,群眾每平米只掏860塊錢就可以搬進新家,目的就是要帶動群眾。

          綠水青山便是金山銀山,“八百里黃土高原綠意盎然,三千八百萬三秦老鄉齊奔小康。”

          久久精品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