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我們將收獲怎樣的幸福?
“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24.1%”“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人均預期壽命再提高1歲”……一個個清晰的數字,宣告了“十四五”時期的奮斗所向,也展開了中國未來的發展圖景。
這一個五年的約定深遠而廣闊,既承載著國家發展的“大愿景”,也蘊藏著百姓人家的“小目標”。如何去實現,如何去奮斗?人民網特別推出《“十四五”,我們將收獲怎樣的幸福》系列報道,邀請代表委員在開局之年,談舉措,話落實。
經濟發展從“新”開始
“十四五”時期,怎樣推動企業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如何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丁烈云代表: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丁烈云認為要匯聚創新要素,發揮“三個力量”的作用。
一是政府的力量。當前國家創新資源的布局,包括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國家研究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大多分布在京滬、粵港澳大灣區等。丁烈云建議,在武漢部署國家科技創新中心,進一步完善我國創新基地的區域布局。
二是市場的力量。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應該通過大型企業來吸引創新要素。如通過企業的研發機構吸引大量創新人才,形成濃郁的創新文化,進一步驅動創新發展。
三是社會的力量。我們要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年輕人自主創新創業提供扶持。
劉慶峰代表:不斷提升產業鏈安全,防范各種風險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慶峰認為,“十四五”時期要著重關注產業鏈安全問題。
我們需要通過一些市場化機制來進一步約束和規范我國產業鏈安全,通過人才激勵政策、稅收優惠政策、研發經費支持等相關激勵措施,從戰略上高度重視,做好產業鏈安全防范的頂層設計,從制度上、組織上、機制上做好總體安排,鼓勵產業鏈安全的龍頭企業率先上市,發揮自身優勢,提升產業鏈抗風險能力。
章鋒代表:推動先進制造業發展,弘揚企業家精神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回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章鋒認為,推動先進制造業的發展要加強對重點民營先進制造企業的扶持,要集中資源支持那些符合國家發展戰略、在進口替代中發揮巨大作用、能促進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保持國際先進水平的優秀民營制造企業。
除了國家的政策扶持,民營企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還需從自身發力。企業未來要圍繞國家戰略,著重關注核心領域,推進技術創新、產業創新,攻克“卡脖子”問題。同時要通過在中高端產業與“國家隊”并肩作戰,進一步提升企業競爭力和活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完成產品結構調整,完成產業升級。
讓文化在傳承中歷久彌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2021年,站在“十四五”發展的新起點,我們擼起袖子怎么干?
王勇超代表:多舉措弘揚優秀民俗文化
如何推進民俗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展示?王勇超表示,一是要充分發揮各類民俗文化展示場所的功能,為民俗文化傳承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二是要加大力度開展鄉村民俗文化資源整理,努力為推動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建設發揮作用;三是加大民間手工技藝的保護和傳承,支持非遺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四是走進鄉村和學校、社區,組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講座、優秀民俗文化宣講;五是充分發揮各類博物館(院)的社會教育作用,發揮民俗文化的教化、規范、維系、調節等社會功能;六是提升民俗文化理論研究水平,加強與各類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進行研究項目協同創新。
李瑛委員:打造城市專屬的文化名片
全國政協委員李瑛認為,每個城市都應打造屬于自己的文化名片。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對于文藝工作者來說,更要抓住機遇,打造城市紅色文化品牌。
“打造城市自己的文化名片,還可以以文化作品為內容,以作者名字命名,在各地成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利用作品、作者的社會影響,組織專業人員創作音樂劇、話劇、歌劇等文藝作品;舉辦形式多樣的賽事活動,真正發揮文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促進作用;通過調研,選定文化名人、文化作品作為城市打造文化品牌、推動文化產業的典型案例等。”李瑛說。
張頤武委員:在公共文化服務場館推廣電子票證
全國政協委員張頤武向記者表示,運用數字化,可以讓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健全。
小小門票,大有可為。張頤武建議,可以從一張門票著手,加強數字技術的應用。未來,人們單憑刷臉就可以自由進出景區、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場館,實現無接觸消費。他補充,在這一過程中,需要考慮各年齡段人群的特點,如針對嬰幼兒、殘疾人及老年人簡化操作流程等。
傅勇林委員:健全現代文旅產品體系
如何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傅勇林認為,要深入發展大眾旅游、智慧旅游,創新旅游產品體系,改善旅游消費體驗。在這其中,尤其要注重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旅游體驗。文化、旅游、現代新技術三位一體融合發展。
讓綠色成為發展的“底色”
“十四五”時期應如何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龔明珠代表: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龔明珠表示,對內蒙古來講,“十四五”時期要堅定不移地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今后五年乃至更長時期,將緊緊圍繞走好這條新路子聚焦發力。
魯修祿委員:協同推進減污降碳,統籌推進污染防治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廣東省委會主委、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魯修祿認為,面對“十四五”的目標,要更加注重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以降碳推動源頭治理,倒逼總量減排、源頭減排、結構減排,實現經濟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同時,注重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保持方向力度不變、延伸攻堅深度、拓展攻堅廣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劉銳代表:推行循環經濟的理念,實現綠色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水質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劉銳表示,實現綠色發展,要更加推行循環經濟的理念,遵循“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和無害化”的原則去設計經濟模式與生產生活。
“要以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去開展產品設計,新產品開發時不僅要注意產品的質量、成本,還要盡可能減少原料和能源的消耗,盡量選用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和結構。”劉銳說。
孫建博代表:以林為本,推進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淄博市林學會理事長、原山林場發展戰略委員會主任孫建博認為,未來五年,乃至更長一個時期,除了繼續擴大造林綠化面積,還應當提升森林資源質量。在科學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發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產業。一方面帶動廣大農民實現鄉村振興,讓偏遠的林場、林區職工都過上好日子;另一方面也讓老百姓享受到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