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上,民辦高校(獨立學院)團學干部們如是說
發布時間:2017-05-01瀏覽量:3904
4月23日至27日,2017年全國高校團干部培訓班(第1、2期)在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舉辦。培訓期間,民辦高校(獨立學院)的團干部們通過“分組討論”“學習沙龍”“工作論壇”“團學道·新思享”等形式,圍繞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民辦高校(獨立學院)共青團改革攻堅、《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等議題,深入學習,激烈討論,謀劃未來,民辦高校(獨立學院)共青團行動在路上。下面,團團帶你一起走進活動現場,一起領略團干大咖的精彩論點。
第一現場: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
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團委書記
董緒瑤
同舟共濟,打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攻堅戰
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共青團為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重點從四個方面凝聚力量,持續發力:一是以樹立正確價值為導向,舞好思想引領的指揮棒,大力開展“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四進四信”等主題活動,構建“大思政”、“大教育”、“大宣傳”格局;二是以提升綜合素質為導向,建好“第二課堂成績單”的路線圖;三是以提升新媒體素養為導向,打造網絡空間新高地;四是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為導向,寓學于樂,真情引領學生創新實踐,寓學于賽,真誠服務學生學術科研,寓學于情,真心鼓舞學生成長成才
河北美術學院團委書記
蘇笑銘
依托中華傳統文化,“做深、做新、做實”大學生思想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
河北美術學院共青團把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的工作載體,做深、做新、做實育人工作。學校獨具特色的“著漢服、奏漢樂、行漢禮”中國漢文化學位授予儀式處處彰顯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學校團委打造“北大名師進校園”系列講座,組建“剪紙、茶藝、華風漢韻、烙畫、葫蘆畫、扎染、雕塑”等10個傳統文化社團,讓學生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洗禮中升華思想境界,塑造愛國、愛鄉、愛人類的高尚道德情操。
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團委書記
鄔佳
用大愛撐起學生心中那片天
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共青團尊重人的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堅持“有愛、懂愛、會愛”的理念,喚醒學生心靈深處的“愛”,全然自覺地提升涵養素質、提升綜合能力。工作中一是提升理念的深度,打造以“課程+競賽”模式為主體的健康工程;二是深化精神的高度,打造以無償獻血活動為主體的健魂工程;三是追求意識的精度,打造以應急逃生演習為主體的健生工程;四是拓展人員的廣度,打造以“特色晨練+運動隊”為主體的健體工程;五是遵循專業的角度,打造以心理健康活動為主體的健心工程;六是超越自我的美度,打造以人文藝術活動為主體的健美工程。
第二現場:高校共青團改革攻堅
青島黃海學院團委書記
張艷
依托重點項目,扎實推進改革
青島黃海學院共青團精準對標實施改革。一是實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制定《青島黃海學院大學生第二課堂學分認定管理辦法》,用第二課堂成績單中的積分換取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學分,效果顯著;二是擴大“團干部直接聯系青年”制度,校院兩級專兼職團干部,全部對接團支部,將工作做進學生教室、學生寢室、學生自習室,做進青年學生心里;三是重構團學組織格局,構建校院兩級“一心雙環”團學組織格局;四是整合新媒體資源,成立團委新媒體中心,針對性開展“網上共青團”建設。
上海杉達學院團委副書記
盛毅
凝心聚力,竭誠服務,
全面深化學校共青團改革
上海杉達學院共青團在改革中著力聚焦“四力”、竭誠服務青年。一是讓團學組織更有魅力,建立“1+8+X”組織架構,挖掘“一心雙環”工作格局,建設團學新媒體矩陣,實現集體發聲、集成服務;二是讓團學工作更有張力,制定《社會實踐學分認定實施細則(試行)》,實施“1+1”學分模式,打造“校園文化藝術節”和“一院一品”,做到“百花齊放”。三是讓團學骨干更有定力。通過“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青年課題研究”等,提升專兼職團干部工作能力;四是讓團學隊伍更有活力,不斷完善“團支部-二級學院團學聯-校團委”三級聯動機制,堅持將團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進一步規范各項工作規定,做到步調一致,行動快捷。
第三現場:《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學習沙龍
黑龍江東方學院團委書記
高文舉
聚焦“青年”,畫出最大“同心圓”
《規劃》就如青年之燈,照亮了更加寬廣的發展之路,讓廣大青年更加溫暖、自信、出彩。《規劃》的出臺體現了黨和國家一直將青年的所困、所難、所惑當作發展大計的重要一環,有效地開出了一系列發展良藥,讓青年倍感溫馨。做民辦高校(獨立學院)的共青團工作,一定要立足本校現實,積極研究共青團領域的難點問題和長遠問題,力爭實現工作新突破,畫出最大“同心圓”。同時,民辦高校(獨立學院)的共青團工作要強化青年的參與服務過程,要主動接受青年的監督,服務效果要注重青年的評價。
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團委副書記
陳欣杰
把握機遇,推進改革,為青年事業貢獻青春力量
《規劃》是共青團進一步深化改革、推動改革的原動力。如何圍繞《規劃》要求,體現民辦高校(獨立學院)特色,建立差異化發展體系和監督考核體系,實現“常規供給”到“有效供給”的深度轉變,關鍵在于讓青年在共青團工作獲得參與感、獲得感、歸屬感。要以青年的參與感為導向,夯實團的群眾基礎,落實各級青年組織的代表大會制度,使青年真正有參與感;要以青年的獲得感為追求,突出團的服務品牌,努力建設好第二課堂成績單,使學生得到最直接的獲得感;要以青年的歸屬感為目的,加強團的凝聚能力,依托青年之聲,形成線上線下的良性互動,使共青團成為青年想得起、找得到的家園。
海口經濟學院團委副書記
馬丹婷
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團委書記
李文豹
抓住機會,讓高校共青團工作彰顯新的價值
要深刻認識《規劃》對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導向性要求,應整體思考、科學拓展高校共青團在新時期的職能,清晰明確在每個重點領域和重點項目中的定位;屬于高校共青團主導和統籌的任務要求,要發揮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持續打造像“挑戰杯”“創青春”“三下鄉”等青年學生關心關注,喜愛喜歡的活動品牌。屬于高校共青團參與和配合的任務要求,要積極中主動,配合中創造,合作中助力,為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發揮好團組織的作用。其次高校共青團應該在結合中貫徹、在融合中創新。各個高校對人才培養的定位以及共青團工作實際情況不盡相同,應在充分貫徹落實《規劃》的同時,建立自身工作特色體系,注重問題導向、結果導向和重點導向,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做好活動平臺的加減法,全面服務青年學生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