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言道: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兩會”上關于校園的提案,也總是牽掛著萬千學子及其父母的心。
今天團團就帶大家走進“兩會”,看看“兩會”上都有哪些精彩的校園的提案產生了呢?
“雙一流”建設不搞“終身制”
“雙一流”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部署,是建設教育強國、趕超世界先進的重大戰略。在汲取過去“211”“985”高校建設經驗教訓基礎上,現在大體的建設思路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競爭優選、專家評選、政府比選、動態篩選。不搞“終身制”,也不搞靠幾個指標來評估,而是借助第三方和專家進行評比,最后服務于國家戰略。不管是部屬院校還是地方院校,只要專家評比過關,具備條件就可以進。但這是動態的,不是固化的,不搞“終身制”。
“雙一流”大學要以“哲匠”精神樹人
“雙一流”之下的中國高等教育應“頂天立地”,頂天就是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立地就是立足中國大地辦學。要以大學望境化人、以“哲匠”精神樹人、以東方藝術立人。校園的環境是有助于學生成長的,學生在校園中走過,理解了四季的更替,也看到了青春的四季,這種感官是能化育心靈的。不管是“雙一流”還是“211工程”、“985工程”,都要秉承“大學望境”四字。大學者,望境之謂也,文脈之謂也,學科之謂也,名師之謂也。此境、脈、學、人四項齊備,鑄成大學。
職業教育和培訓應落實到所有貧困家庭
優質的職教資源、就業機會、新興產業主要集中在發達地區和大城市,而貧困人口或職業教育的生源主要在欠發達地區和農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應將職業教育和培訓落實到每個貧困家庭和建檔立卡的所有適齡學生和貧困勞動者。另外,還應該開放一條面向農民工青年、隨時隨地培訓的便捷路徑,如通過“學分銀行”的方式獲得文憑,從而得到體面的工作。
建議關注傳統文化和美育教育
傳統文化怎么跟現代融合,其中有個重點就是在青少年身上,因為青少年是我們的明天,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能不能接受,融合是不是能融合得好,怎么融合,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還有關于美育,其實美育不是一個新的話題,可是長時間被我們的教育疏忽,我們老認為美育好像就是一個美術的教育,實際完全不是。美不僅是一種視覺感官的美,人的語言、行為舉止、風度氣質,乃至于人格、理想,都有美的標準,所以美育特別重要。
鼓勵支援鄉村體育教育
有的偏遠地區學校能夠獲得企業社會的一些贊助,場地設施也還是可以的,但從一些師資配備來說可能就會相對落后一點。體育課更多的都是一些文化課的教師在教,更多的是一些游戲課。希望有更多的專業的體育院校的學生畢業以后更多的去基層、鄉村去幫助孩子們,能夠建立起他們對體育運動的愛好和興趣。
建議藝術院校大門向更多人士敞開
藝術院校不僅要面向高中畢業生,還應該向更多社會人士敞開大門。“我們今年招生也很好,但還有不滿足的地方,比如社會上有很多真正熱愛電影的人士,他也許不具有高中學歷,不是應屆畢業生,就因此沒辦法報考,在我看來這不是很合理,選擇電影作為職業,應該有不同的途徑。”
教育資源應多向二本三本大學傾斜
除了中小學教育要均衡發展外,中國的大學教育也應該均衡發展。但是現在大家還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還是重點關注如何把中國的大學變成全世界前一百位、前十位的大學。國家的教育資源更應該往二本三本傾斜,這些大學的學生需要更好的教育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同時,二本三本大學在師資建設和學科建設上應該跟上,大學的行政隊伍和教師隊伍也要跟上。
發展職業教育 助力脫貧攻堅
一是政府需要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建議政府財政資金能傾斜,滿足職業教育的需要。二是校企聯辦、精準就業,國家應當出臺政策,支持鼓勵有條件的行業龍頭企業辦職業教育,既解企業燃眉之需,又切實解決貧困人口或者農村剩余勞力的就業問題。三是因材施教,送職業教育下鄉,重視對貧困家庭成員的技能培訓。貧困家庭的孩子愿意讀書的讀高中,不愿意讀書的學技能,因人施教,使之掌握一門或者多門脫貧技能。
合理布局解決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空心化”
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空心化”不僅導致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還造成農村學生上學極大不便,加重農民的教育負擔,給城鎮教育資源供給帶來壓力。從長遠的影響來看,將逐步導致大量人口遷出鄉村,導致鄉村整體的凋敝。
應加快推行十二年義務教育
我國自1986年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這大大增加了群眾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人口整體素質,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現行義務教育止于初中,讓一些貧困家庭學生特別是農村學生無法繼續接受教育,嚴重影響教育公平。已有一些地區成功試行了十二年義務教育。建議盡快立法以保障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學校教育時間過長 中學應該減兩年
我帶過很多博士研究生,畢業后一般都29歲、30歲了,這個年齡太大了。建議義務教育加高中階段學制應減少兩年,碩士、博士研究生階段也減少兩年。這樣大學本科生能夠早兩年畢業,博士研究生可以早4年畢業。如此,我覺得對學生、家庭、社會都是有好處的。
高考加分亟需清理規范
與經濟社會、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不相適應,是高考改革的一大原因。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為了適應發展,大學也在深化改革,分層分類非常明顯。不同層次、類型的院校,人才培養標準不一,考核的模式方式也應不同。過去那種一張試卷來定每個學生上哪兒,可能就不適應了。
學制要穩定 不能輕易改
學制不能輕易改,要穩定。有很多委員反對更改學制。提出更改意見需要做調研,如果現有學制確有問題,都覺得太長,那就改。但如果沒有這個需要,就要堅持,改學制要謹慎推行,根據調研后的依據、數據,然后作出科學判斷。更改學制要慎重,這牽涉到一個民族的教育,需要教育專家對相關問題進行研究,不能一紙行政命令就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