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即將到來。距嘉興南湖紅船上的中共一大,已經過去了96年。這近百年的時間里,同樣的天,同樣的地,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在抗爭、拼搏、奮斗中從積貧積弱、列強凌辱的困境中崛起,正大踏步走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夢想的堅定道路上,一直以來的動力基礎就是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所以,從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那天起,為人民求獨立、為人民求解放、為人民謀利益,就是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價值追求和奮斗方向。
在舊中國,人民世世代代處在被壓迫的境地。封建主義壓迫下的屈從,官僚資本主義剝削下的忍辱,帝國主義侵略下的苦難頻頻上演。彼時,黨帶領人民,赴湯蹈火、前赴后繼,推翻了三座大山,人民堂堂正正地站在了千百年來本該屬于自己的位置。在物質尚顯貧瘠的年代,這樣的精神鼓舞,讓中國人民在百余年里斷裂的脊梁重新挺了起來。30年的改革開放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福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且將在2020年實現全部脫貧。從建國時最貧困,到近30年間脫貧人口占到全球脫貧人口的93.3%,外媒感嘆:中國在消除極端貧困方面發揮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作用。這是“言為心聲,行為心表”的深刻寫照。
5年前,在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滿懷深情地說:“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5年間,每逢春節,總書記最掛念的依然是人民群眾。在太行山深處,在海拔2千多米的甘肅渭源,在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在延安、井岡山、張家口,都留下總書記的足跡。群眾的土坯房是不是翻新了,門前的水泥路是不是修好了,是不是能夠喝上自來水了通常是總書記最關心的問題。他拿起木槌,同村民一起打糍粑,他對群眾養殖黑山羊、發展娃娃魚養殖、種植黃桃等方式饒有興趣,他為老百姓送去諸如面粉、香油、豬肉、棉被等實實在在的年貨。人民群眾的生活點滴,都是最值得關注的焦點問題。堅定著這樣的理念,即便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5年來民生保障的力度不減反增。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長,貧困地區一座座敞亮的教學樓拔地而起,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保險實現了并軌,中國鐵路、農村公路里程不斷破新高……這其中,一系列政策起到了托底民生的作用。
5年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依然強調:我們要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個向往,從小的方面說,是群眾生活的點滴,從大的方面說,就是奮力實現“兩個一百年”的中國夢。而即將召開的十九大,就是關鍵時間節點上的關鍵一環,人民群眾期待著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行動綱領,能夠助力國家民族的事業繼往開來,能夠惠及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能夠切實提高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
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為了人民大眾。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道路上,我們黨改變了最多人口的命運,創造了最大奇跡,但仍面對各種挑戰。醫療衛生體系尚不完善,各地供給還不均衡;環境污染形勢依然嚴峻,頻發的霧霾依舊是老百姓的一大心病;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農村山區教學質量偏弱,而大城市則入學難;青年就業競爭壓力大,期待更加暢通的上升渠道;虛高不下的房價成為不少青年難以承受之重,并引發了如婚嫁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解決這些發展中的問題,正是人民當前最大的需要,這些人民心聲,需要我們用心傾聽,用智慧解決。但任何問題的解決,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對那些動輒將社會問題歸咎于政治制度的行為,要堅決抵制。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或發展模式,從“走別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我們用事實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新的歷史條件下,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這一過程中,只有始終保障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獲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中華民族才能在黨的帶領下,繼續從勝利走向勝利。
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者得民力。只有真正以民為本,接受人民群眾監督,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不斷地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才能在執政的過程中跳出“興勃亡忽”的歷史周期論,才能引領承載著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的航船破浪前進,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
來源: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