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9月14日電(記者 李曉紅)“盡管時代在變化,但勞模身上所具有的特質,是跨越了時代的共通性道德,有著歷久彌新的價值。” 9月1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姚力帶著新書《生命敘事與時代印記——新中國15位勞模口述》做客“青年之聲”,講述新中國勞模表彰的演變歷程,深度闡釋勞模精神的內涵。本次活動是“喜迎十九大 青春心向黨”為主題的“青年之聲”系列讀書會首場活動,本期活動的主題是“姚力:講述勞模故事 展現時代變遷。”
姚力在書中呈現了她采訪的15位勞模的故事,讓讀者不僅能看到15位勞模的成長經歷和思想發展脈絡,更可窺見時代變遷的大歷史。
據介紹,新中國成立后勞模表彰活動一直在持續,貫穿國史的全過程。從1950年第一次全國勞模表彰至今,共進行了15次全國勞模表彰,大約有3.1萬多人次獲得全國勞動模范或先進工作者稱號。
讀書會上,姚力講述了寫作背后的故事。這本書主要是在2012年暑期完成的,受訪者都是居住在沈陽市鐵西區工人新村勞模樓的老勞模。這個勞模樓是2007年建成的,目的是幫助老勞模解決住房困難,先后有70多位曾經榮獲遼寧省、全國勞動模范稱號的老勞模入住。姚力說:“當我得知這個勞模樓時,一種發現寶藏的欣喜、搶救記憶的沖動,連同國史研究者的使命意識,頓襲心頭。這一年的暑期,我毅然放下手中的科研工作,投入到在我看來更急切、意義更重大的任務之中。”
“看似尋常最奇崛。”姚力說,他們德行與技藝兼備,實干與機智同生,他們來自人民大眾,而且絕大多數在走下獎臺后,始終工作和生活在人民群眾中間。勞模精神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品德高尚,對黨、對國家、對事業無限忠誠,任勞任怨、勇于創新。
在她看來,這些可親可敬的勞動模范,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樹起了一座座豐碑,構筑了一個個中國當代史的標識。“我們要世世代代記住他們,這是形成中華民族集體記憶、建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源泉。同時,作為新中國最初的一批建設者,勞模們不畏艱險、努力奮斗的精神為當代青年樹立了榜樣。”姚力說。
讀書會上,姚力也分享了做口述歷史的心得:“口述歷史更適用于對當代史的研究,因為對歷史文字、音視頻的全方面展現,更接近現代人接觸媒介的習慣;同時,口述歷史更具真實感,能夠更好地還原歷史場景,有著文獻資料無法比擬的優勢”。
參加讀書會的書友表示,姚力的分享讓大家了解到新中國勞模表彰的演變歷程,深深體會到勞模精神的內涵,在今后的工作中,將以勞模為榜樣,愛崗敬業,勇于奉獻。
據悉,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在青少年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將聯合人民出版社等聯合開展“青年之聲”系列讀書會活動。本期活動由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人民出版社指導,“青年之聲”綜合服務辦公室、“青年之聲”讀書出版服務聯盟、人民出版社讀書會、中國青年網、中青視訊·手機電視聯合主辦。同時中國青年網微博、未來網微博、團中央“青年之聲”平臺,“青年之聲·直播廳”對本次活動進行全程的視頻直播,截至記者發稿前,觀看人數近1.4萬人次。
來源: 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