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9月28日電(記者 張群 劉尚君)“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希望你們珍惜韶華、奮發有為,勇做走在時代前面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努力使自己成為祖國建設的有用之才、棟梁之材,為實現中國夢奉獻智慧和力量。”近日,《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出版發行,該書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5月2日給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09級本科團支部全體同學回信的相關內容。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親切關懷青少年健康成長。習近平圍繞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新形勢下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指明了當代青年的歷史使命和成長道路。
西藏支教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廣大青年要牢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立足本職、埋頭苦干,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用勤勞的雙手、一流的業績成就屬于自己的人生精彩。要不怕困難、攻堅克難,勇于到條件艱苦的基層、國家建設的一線、項目攻關的前沿,經受鍛煉,增長才干。”
“高校學生支教、送知識下鄉、志愿行動等活動,都展現了學生的風貌和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情懷。許多學生正是在這樣的社會實踐和社會活動中樹立了對人民的感情、對社會的責任、對國家的忠誠。”
“好青年志在四方,要鼓勵高校學生把視線投向國家發展的航程,把汗水灑在艱苦創業的舞臺,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成一番事業,做好一番事業。”
……
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青年寄予了深切的希望。
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2014屆大學畢業生張銀波就是其中的一位。
當年,張銀波同時報考了云南省文山州西疇縣特崗教師和2014年全國大學生西部計劃西藏專項志愿者。幸運的是,他順利被前者錄取,但這并不是他最想要的。
從小學三年級教科書中一張布達拉宮的插圖開始,張銀波的心中便埋下了奔赴西藏的種子。高考那年,他錯過了前往西藏讀書的機會。大學畢業后,他想再為夢想努力一次,可是,他卻遲遲沒有收到通往西藏的錄取通知。
迫于現實壓力,張銀波準備前往西疇縣報到。“坐上即將發車的大巴,心里有太多的失望。”就在他發呆時,他接到了去西藏報到的通知。沒有片刻猶豫,他跳下車,毅然決定前往他熱愛的西藏。
2014年8月,張銀波等一行4人來到西藏山南市加查縣冷達鄉小學支教。學校師資不足,他被委任為三年級到六年級的英語老師,并兼顧各個年級的作文輔導工作。
學生們作文寫得不好,張銀波就想方設法激勵他們寫作,在學校辦起校刊,這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們的寫作水平。冷達鄉小學的13篇作文被選中收錄在《西藏小學生作文文選·錦心雋語》一書中。除了做好教學工作外,張銀波還十分關心學生們的生活,孤兒益西卓嘎就是經常受他幫助的一個孩子。
支教一年,張銀波將愛心撒播在冷達鄉小學的角角落落,在實現社會價值的同時實現自我成長。一年后,他考取了西藏公務員,實現了扎根雪域高原的夢想,繼續將青春熱血揮灑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創新創業 腳踏實地搏發展
“廣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創新和創造。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正所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活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從不等待不思進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將更多機遇留給善于和勇于創新的人們。”2013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談到,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理應走在創新創造前列。
作為一名永遠走在路上的創業青年,馬天琛深刻認識到青年人在創新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說,青年思想活躍,有更多的闖勁,不單是創新的主力,更重要的是國家因為贏得了年輕人就會贏得了未來。
“總書記提到發揮年輕人在創新當中的主要作用,要從各個方面來鼓勵、保護年輕人的創新,讓我們意識到了只有在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時代,才能迸發出我們新時代年輕創業者的春天,我們青年創業者要牢牢抓住機遇。”
馬天琛說,自己趕上了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好時代。
2015年11月23日,馬天琛創辦的成都泰聚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掛牌上市,從創立到拿到全國股轉中心的確認掛牌上市函,馬天琛和他的同伴經歷了1142天的艱苦奮斗,成為全國高校在校生創業掛牌上市的“第一股”,一款校園社交神器“面聊”就此應運而生。
馬天琛畢業于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六年本碩連讀的留學生活讓他萌生了創業的想法。畢業后,他毅然決定回國開始尋求他的創業夢。
創業之初,馬天琛遇到過的大小困難不計其數,他只有一個原則:不懼困難,解決問題。
剛剛做產品推廣的時候,馬天琛也像小商小販一樣在校園里發傳單。有些人直接視而不見,有些人匆忙拿了傳單再扔掉,每當這時,馬天琛都會趕緊再把丟掉的傳單撿回來,把它小心翼翼地舒展開,畢竟幾分錢對于創業公司來說都要精打細算。
然而,面對他人的冷漠,馬天琛從來都不會心灰意冷,相反,他總是勇敢地向客戶征求意見,反思自己,是不是傳單的吸引力不夠,或是宣傳策略出了問題。針對用戶在使用產品后提出的建議,馬天琛都非常重視,并用心分析從而改良自己的產品。
“產品就是被罵大的。”馬天琛感悟道,“遇到批評要冷靜,不要有抵觸心理,要虛心接受,思考產品是否存在這樣的問題。“真正罵你的人才是企業真正的衣食父母。”
從搬運工、實習生,到“面聊”的創始人、企業的CEO,馬天琛遭受過的不僅是批評還有嘲笑。“你嘲笑我不要緊,因為每個被嘲笑人的背后都有一個偉大的目標與夢想,別人嘲笑是別人的事,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在馬天琛看來,正是在總書記的帶領指引下,許多創業青年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畫出人生的精彩,為祖國的富與強貢獻自己全部的青春與熱情。
近期,在國家提倡“全民閱讀”的背景下,馬天琛和創業團隊努力創新,研發的中國校園數字文化閱讀云平臺“皆知閱讀”已經發布上市。
這款有著“思政小書包”特點的閱讀產品,結合了例如《馬克思主義概論》《中共黨史十講》《共和國的黎明西柏坡》《建黨的故事》《毛澤東中南海外交風云》《革命圣地在延安》等系列思政書籍,致力于打造校園移動板塊的思政教育平臺,全面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學生的思政文化水平的提高。
寓教于樂,學以致用,這對學習思政專業出身的馬天琛來說是職責所在的事情。他說,“創業要腳踏實地做對國家、對社會發展有用的事情。”
來源: 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