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10月2日電(記者 張群 劉尚君)“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2016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成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傳遞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觀。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之后的兩年間,習近平又對此有過多次論述:“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2016年5月和6月,習近平又連續兩次對“文化自信”加以強調,指出“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要引導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續傳承 將民族文化融入時代音符
“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勤勞和智慧的結晶,凝聚著世代炎黃子孫的心血,而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煥發出時代新活力。其中,具有神秘東方色彩的京劇藝術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之一。
“作為一名當代青年,我有責任有義務講好中國故事,演好中國故事。”劉冰是活躍在中國戲曲舞臺上的優秀青年戲曲演員,他用特殊的方式傳播傳承戲曲文化,并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表演形式,傳承與傳播著戲曲藝術。
在劉冰看來,讓更多的青年人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從而樹立文化自信,是他肩上的責任和義務。傳統文化自帶魅力,怎么樣用當代人的語言去描述戲曲背后的故事,讓“90后”甚至是“00”后的青少年了解戲曲甚至喜愛戲曲,一直是劉冰努力的方向。
“我們當代演員絕對不是固守的,要能捕捉到時代聲音。不僅要演古人像古人,更要拿古人好的思想來影響今人。”在傳統的戲曲中,劉冰經常將當下時興的語言,相聲的包袱,以及電影門類的手法融入到戲曲創新中,處理戲曲舞臺藝術的表演。
傳統戲曲藝術在青年戲曲演員的傳承下得以弘揚,而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則在青年導演的畫面鏡頭中得以呈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式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所說:“我們應該發揮人文交流紐帶作用,把各界人士匯聚到金磚合作事業中來,打造更多像文化節、電影節、運動會這樣接地氣、惠民生的活動,讓金磚故事傳遍大街小巷,讓我們五國人民的交往和情誼匯成滔滔江河,為金磚合作注入綿綿不絕的動力。”
關于這一點,中國內地青年導演王益民以實際行動進行了積極的響應,“電影節文化交流,其實不只是形式上的做法,更多的是通過表象的內心表達,通過電影傳輸各國文化的底蘊內涵,在交流過程中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在近期舉辦的威尼斯電影節,王益民執導的電影《天山兒女》榮獲第74屆威尼斯電影節《聚焦中國》單元入圍展映獎。
王益民說,因為了解就會熱愛,因為熱愛才能信任,因為信任最終才能促進和平發展。近年來,他開始策劃并執導跨國電影,“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創作過程中,他深入異鄉人的生活與家庭,了解民風民情。在多種文化的碰撞下,王益民始終相信,雖然各國之間的文化存在差異,但是通過故事的表達,人與人是沒有距離的。
走出去 青年是推動文化交流的使者
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習近平總書記在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式上的講話中還指出:“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你輸我贏的零和游戲不再符合時代邏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各國人民共同呼聲。”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礎上,積極走出去進行文化交流,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而青年作為社會上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創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體,應該自覺承擔起帶領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責任和使命。
來自山東師范大學的研究生李云就是一名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青年使者。2015年5月,結束了學生的身份,李云遠離家鄉——“孔孟之鄉”山東來到“千佛之國”泰國,開啟了她漢語教師志愿者的嶄新征程。
“當地學校對漢語教學工作十分重視,幾乎每個學校都會有漢語課程,我所在的學校還跟云南地區的一些學校有固定的交流項目。”在泰國期間,李云在華富里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負責教學生們漢語。
作為漢語外教老師,李云的職責就是把漢語推廣出去,使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泰國落地生根。為此,她首先做的是,擺出一張世界地圖、一張中國地圖,讓泰國學生們直觀感受中國的位置和領土,讓他們了解中國的領域和文化。
“我給學生們帶去了中國結、編繩、窗花、毛筆等小禮物,教授漢語的同時也會教他們剪紙等中國傳統文化。”肩負著文化傳播的使命,李云就是代表中國的一張名片,她將中國最具特色的文化講給學生們聽,并教他們親手制作,切身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當年,歌曲《小蘋果》風靡全中國,這股熱潮也吹向了中國西南方的泰國,李云將《小蘋果》版廣場舞視頻播放給學生們看,她的學生竟然還漸漸地學會了跳廣場舞。
在將中華文化弘揚出去的同時,李云也感受到了泰國佛教文化、七彩文化、拜師節等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此外,她還有一個意外的收獲,就是從一只“單身汪”找到了屬于她的另一只異域“比翼鳥”,現在,她的泰籍男友已經追隨她來到中國,并正進行漢語及中國文化的學習。
來源: 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