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7日,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在中央黨校開班。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10月8日電(見習記者 劉喆 記者 李川 王思雨)2015年12月,在《咬文嚼字》雜志評選的2015年度“十大流行語”中,“獲得感”高居首位。
這一流行語的最早出處則是2015年2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曾指出的,“要科學統籌各項改革任務,協調抓好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改革舉措,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突出重點,對準焦距,找準穴位,擊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關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讓人民群眾對改革有更多獲得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目標。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改革中帶領中國人民披荊斬棘,破浪前行。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其實就是一種幸福感、收獲感、成就感。它體現在人民生活的每一處細節、方方面面,不僅深切反映著人民的訴求,也體現著人民的期盼。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
2012年,我國高鐵運營里程不足1萬公里,到2016年底,高鐵運營里程已經超過2.2萬公里;2012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6510元,到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達到23821元;2012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超過9899萬,到2016年,農村貧困人口已經減少到4335萬……這一組組數據清晰地展現出我國發展和改革的成果,讓人民內心的獲得感顯得更加真切落地。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出臺改善民生的“實招”,一系列惠民生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給人民群眾帶來滿滿的“獲得感”。
對于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昝家村的王學英一家來說,最大的“獲得感”就是家里通自來水了。
可別小看這水龍頭里流出的自來水,在2012年以前,昝家村的村民隨時打開水龍頭就可以用水是不可能的,村民用水需要靠村里的水塔集體放水。

左圖為供水水塔,現在已經不再使用。右圖為王學英正在接自來水。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劉喆 攝
王學英說,那時候村里家家戶戶都有一口大甕用來儲水。“水是定時定點放的,每兩天放一次水,每次放水2小時。放水之前村里面的大喇叭會廣播,提醒村民接水。萬一哪天家里人臨時有事錯過放水,或者出現水塔損壞、水管損壞的情況,家家戶戶大甕里面的水就要省著用了。”
“以前家里有老人的時候還能幫忙過來接水,后來老人都去世了,孩子上學,我跟孩子他爸都上班,根本沒有時間回家接水。一直開著水龍頭又擔心水溢出來,生活非常不方便。”王學英回憶道。
為了響應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號召,解決村民用水難的問題,2012年底昝家村進行了自來水改造。自來水管接進了村民家里,家家戶戶只要打開水龍頭就能用上干凈的自來水,水塔定時定點放水永遠成了歷史。
王學英表示,自來水改造之后用水非常方便,“根本不需要擔心接不上水,現在只要打開水龍頭就有自來水。”

游客熙熙攘攘的灤州古城。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思雨 攝
在河北省唐山市灤州古城,得益于全面深化改革與合理開發,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游客越來越多,河邊燒烤大排檔成為朋友小聚或家人聚餐的首選。
商志江的火焱焱羴鱻樓就坐落在古城醉花城燒烤街水畔。商志江原本的店鋪開在新城區,經營面積大概二三百平米。在灤州古城開發后,作為一個創業已經三十年的“資深創客”,商志江看到了商機,果斷在古城開了店鋪。
隨著古城人氣越來越旺,商志江放棄了新城區的店鋪,專心經營古城的店鋪。商志江告訴記者,現在古城店鋪的經營面積已經達到七八百平米了,客流量最多的時候能達到三四百人。
“火焱焱羴鱻樓見證了古城的發展。戴河日光浴,古城月下游。遷移至此,借古城欣欣向榮的春風,生意蒸蒸日上。”商志江說。
灤州古城的開發不僅帶動了全縣經濟的發展,也讓老百姓收益良多,像商志江這樣得益于古城開發的商戶還有很多,他們的生活質量隨著古城的發展也得到了質的飛躍和改善。
“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
2016年4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三次會議上強調,“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做到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
到2020年,我國要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用“共享”發展理念揭示了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出發點,進一步強調了所有的改革最終都要惠及老百姓的基本目標。
獲得感是共享發展理念的最終落腳點,廣大青年也在為惠民生、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而奮斗。
廣西百色市樂業縣邏沙鄉塘英村大學生村官楊通鵬是從農村走出的大學生,一直希望為家鄉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雖然大學畢業之后獲得了國企的就業機會,但是楊通鵬還是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
在楊通鵬到塘英村報道后,主動聯系群眾,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意愿,同時積極與掛村領導和第一書記及鄉黨委政府領導溝通交流并進行匯報。
201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開始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為了給精準扶貧提供第一手資料,幫助更多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楊通鵬挨門挨戶走訪調查,整整一個月沒有回家。最終楊通鵬了解了全村374戶的生活情況、主要經濟來源以及種養殖情況,識別貧困戶201戶,共計737人,整理編制了塘英村建檔立卡檔案。
在走訪過程中,楊通鵬看到村里危房比較多,于是主動請纓,擔起全鄉危房改造的重任。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楊通鵬為全鄉危房戶爭取到危房改造指標617戶,各級政府直接給予危房改造農戶補助金額達13,301,700元。
為了響應“雙創”的號召,同時加快塘英村脫貧致富步伐,楊通鵬帶頭成立了“樂業縣塘英村振民特色種養專業合作社”,根據當地濕熱條件,種植獼猴桃、刺梨、李果等經濟作物,創新合作方式,引領村民共同創業。
談到收獲,楊通鵬說,“當村官這兩年的時間里,除了忙還是忙,但是每一天過得很充實。看到村民的生活不斷地改善,滿意度不斷提升,我覺得自己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更激勵著我不斷努力前行,認真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說到未來的打算,楊通鵬也有一番自己的思考,“我希望和鄉親們一同努力,用心去發展產業、做好產品、打造品牌,依靠我們獨有的優勢將產品推向全國,使全體村民受益,真正地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同時,我也希望通過大家的努力,改變部分群眾的陳舊觀念,使他們的精神世界更富足。”
“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
2016年2月23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曾講道,“把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準。”
改革曙光照亮前程,改革成果潤澤百姓。隨著深化改革的穩步推進,老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除了黨中央、各級政府在努力之外,社會上的志愿力量也在行動,這種獲得感也融進至志愿者心中。
南京曉莊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有這么一群大學生志愿者。他們從2011年開始利用周末時間,在南京解溪村進行義務家教,給社區里的中小學生提供課程教學和心理輔導,7年來從未間斷。義務家教志愿服務至今已經舉辦了11期,累計服務對象超過400人。
許多參加義務家教的大學生志愿者對志愿團隊指導老師王為正說,“能夠幫助他人、奉獻社會,還能促進自我完善。我非常樂意做志愿服務。我覺得自己真的因為志愿服務而成長了許多。”
王為正則認為,志愿服務是一種無形但持久的教育。“我們主動參與,并且以行為感染身邊更多的人投入志愿服務,這種能力是無窮的。”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2017年是西部計劃實施以來的第14個年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志愿支援西部建設,甚至放棄回鄉機會,選擇永遠留在自己的崗位上,來自石家莊的何笑倬就是這樣一位留疆人。
大學畢業,何笑倬懷著一顆支援西部的心,毅然西行,走過3000多公里,歷時近40個小時,從石家莊來到新疆巴州和靜縣進行志愿服務。
當看到學校貧困生因為買不起水彩筆而只能畫黑白畫的時候,何笑倬忍不住紅了眼眶。從小到大,何笑倬和同學們都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這種巨大的差異讓她更加堅定了扎根西部的決心,“我的力量雖然很小,但哪怕能夠改變一個貧困孩子的命運,我也要去努力。”
“‘西部計劃’讓我找到了生活的落腳點和人生前進的方向,體驗了生活的快樂和生命的價值。”說到獲得感和幸福感,何笑倬表示,“在新疆我找到了能夠施展自己本事的工作,也遇到了同為西部計劃志愿者的志同道合的愛人,今年2月,我的女兒出生了。留疆后的日子過得幸福快樂,安穩踏實。是西部計劃這個平臺,讓我找到了自身的價值,讓我的人生變得與眾不同,讓我的生活從此轉航。”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提出“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獲得感”就是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過上幸福生活,體現著我們黨和政府的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也體現著人民群眾的殷切期盼和愿景。
發展是為人民,發展也要依靠人民,讓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多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使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4月18日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三次會議時曾指出的,“要關注群眾多方面、多層次需求,創新方式方法,多用善用會用多予少取、放活普惠的辦法推進改革,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
來源: 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