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從我們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發展和偉大實踐中,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性,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不斷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激勵學生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珍惜韶華、腳踏實地,把遠大抱負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飛揚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
在當代中國,時代賦予高等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一批批具有現代公民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大學生正在成為各領域各行業的中堅,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度也在不斷提升。在快速迭代的互聯網時代,重視并不斷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當代大學生成為現代國家治理有效參與者的重要保障。
當代大學生是現代國家治理重要的有生資源
高等院校從來都是精英薈萃、思想交鋒的知識高地,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學生對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40年來,中國高等教育經歷了1977年恢復高考、1999年高等院校擴大招生、2006年全國半數以上省份實行自主命題等一系列重要事件,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這意味著,在我國每10個18歲到22歲的年輕人中,就有4個能夠接受高等教育。教育在改變個人命運的同時,也改變著社會結構,大學生群體已成為社會各領域、各層級骨干的主要來源,因而也成為我們現代國家治理重要的有生資源。
現代國家與現代社會是由具有現代意識的個體和組織構成的。何謂現代意識,它又從何處來?到高校中去尋找答案恐怕是最好的選擇。在中國這樣一個傳統深重的國度里,現代國家治理不可能由一代人完全實現,現代意識的建構也不可能由一代青年完成。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道路在世代交替中持續延展,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現代意識的生成在一代代青年尤其是大學生中接力進行。
21世紀什么資源最貴?青年最貴!現代國家治理中哪一群體最重要?青年最重要!青年怎樣,國家的未來便怎樣!
三大認同是大學生參與現代國家治理的基本意識
現代國家治理需要政治家的頂層設計、各級黨政部門的主導和部署、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對于大學生來講,無論將來進入哪個群體,都需要擁有現代意識和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成為現代國家治理的正能量。所有一切能力的良性發展,均需立足于三個基本條件:
一是國家認同。在社會個體成為主體力量的現代社會,國家認同不再是簡單的國家觀念或國家意識,而是涉及國家建設的重要問題。在國家與個體、制度與個體的有機互動中,國家結構體系的質量決定著其塑造民眾國家認同的能力;而國家認同的形成過程,也塑造著國家結構體系。青年是最具可塑性的群體,能夠形成強烈的國家認同且在國家結構體系塑造中產生持續力量的,無疑當屬大學生群體。
二是政黨認同。取得民眾認同是任何政黨長久保持執政地位、有效貫徹執政理念和駕馭公共權力的基本前提。在以政黨政治為核心的現代國家,強化民眾特別是青年學生對執政黨的認同,是各國執政黨普遍關注的重要課題。在當代中國的政治生態中,大學生對于執政黨的認同遵循“理性選擇”的原則,而執政黨的自身建設能夠有效促進政黨認同水平的提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對政黨認同可產生顯著影響。
三是道路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無疑是被30多年改革開放實踐證明了的唯一正確道路,以90后為主體的當代大學生正是這一道路的受益者。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取得階段性成果相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文化發展道路、社會發展道路、環境發展道路等,尚在轉型與磨合中深入探索。當代大學生要看到,這是一個過程,唯有投身其中積極助推之,才有可能在道路認同中找到人生的支點。
現代國家治理需要淬煉理性“政治人”
要實現激情大學生向理性“政治人”的華麗轉身,一方面,作為施教者,從高校黨委行政人員、共青團及學聯組織到相關專業的具體教師,都負有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和責任。
一是要在多元思潮中理直氣壯地弘揚主旋律。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出自己的旗幟而不是含糊其辭。要讓大學生明白,干事業是需要情懷的,大事業需要大情懷。
二是在服務學生中實現思想引領。從根本上講,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就需要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既堅持原則又富于人情味,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以事感人。
三是積極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能產生困惑,有困惑就需要化解。不是不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而是僵化、蒼白、生硬的方式方法討人嫌。要顛覆性地改變思想政治工作的舊有的呆板形象,以引人入勝、感人至深的宣傳形式,春風化雨般推動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作為受教育者,當代大學生要在現代國家治理中予以積極回應。
一是辯證看待中國的獨特性和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中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中國的現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更不等于美國化。我們要立足于借鑒一切人類發展的文明成果,創造出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中國模式。
二是在現代思維中融入大國情懷。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外國人看中國的眼光、中國人看世界的心態都悄然發生著重大變化。炫富的“土豪”絕對不是良好的大國形象,大國形象需要大國思維,比如全球而非局部的思維、合作而非對抗的思維、開放而非封閉的思維。
三是注重在實踐中鍛煉提升自己。理論假設是一回事,現實運作是另一回事。只有投身豐富的社會實踐,經歷了理想與現實的對撞,理論與實踐的博弈,才能在更深層面認知現代國家治理的長期性、復雜性,成為更為理性的“政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