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護理學導論》教學與護生職業素養的培養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它以語錄體和對話為主體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言精煉,含義深刻。其中學習是貫穿《論語》全篇的主要內容,所包含的學習思想廣博豐富,涉及學習目的、態度、方法、對象等學習活動的方方面面。黃海學院的樓宇內也多有節選張貼,時時誦讀,理解越深。
護理是一個特殊的職業,服務對象是人,是最貼近人性的本質特征和體現人文關懷的科學。為了適應當下的優質護理服務模式,護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以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為人類的健康服務。
本文將結合護理職業特點與高職教育要求,闡述《論語》對培養護生職業素養的指導意義。
一、護理職業態度養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做一份工作,了解它、掌握它不如喜歡它,喜歡它不如從中引以為樂。所以,“樂業”才是做一份工作的最高境界。而要想達到樂業,首先要對自己所選擇的職業產生認同感。
在現代護士的綜合素質中,職業態度已成為首要成分,在素質優化中占主導地位。職業態度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所從事的或即將從事的職業所持有的主觀評價與心理傾向。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職業認知、職業情感、職業行為,這三個方面循序漸進。職業認知是基礎,正確的職業認知引導個人產生合理的職業定位,有效統一個人的才能、興趣與職業內容,實現個人的滿足感和成就感,促生積極的職業情感,進而引導個人形成職業認同和職業忠誠。積極的職業行為則是外顯和結果。
現代教育思想認為,每個學科教學的目的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二是培養職業精神。一年級的護生對護理專業的學習方向多處于茫然狀態,對將來從事的工作崗位不了解,此時進行職業認知引導是最為關鍵和有效的時間。在同一時間里讓護生集體接受同一信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專業認識,建立對護士職業的美好印象,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護理學導論》的前幾次授課中,側重傳遞護理在醫療衛生事業中的作用和地位,護理工作在醫院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別是當代護士的角色功能不斷擴大,職業地位不斷提高,力爭讓學生形成統一的、正向的職業認知。
榜樣教育在教學中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高職護生可塑性強,反叛心理重,具體地告訴他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并不能收獲良好的遵從。而護理前輩的先進事跡就是非常鮮活的好教材,例如在講授《護士素質》這一章節時,引入青島市唯一“南丁格爾獎”獲得者李桂美的事跡。李桂美的一生奉獻給了護理事業,老師精心選擇一二例典型事跡講述給學生,再適時提出思考問題。學生不僅聽著津津有味,互動也格外熱烈,而且從中學到了如何去做。關鍵是能進一步熏陶他們的職業情感,觸動他們的思想,促使護生早立志,敬業,樂業。除此之外,學生中的先進典型也是教育學生的好榜樣,黃海學院首批護理畢業生中評選出的“優秀實習生”也可以作為榜樣,這樣的榜樣更切合學生實際,更有針對性。教師則是學生最近的榜樣,教師的語言、行為、作風等都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對象。所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二、護理職業形象塑造
“不知禮,無以立也。”
禮,是一種行為規范。它的概念很廣,從日常起居到國家的法律制度,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穿著也是一種禮,一種責任。在私人場合是對自己負責,在職業場合是對職業負責。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對護生而言,道就是護士職業素養的養成。道具有一定的載體,它包括職業道德、職業形象、職業能力、職業行為習慣等。護士的職業形象又包括儀表、語言、行為等多個方面。所以,護生在職業道路上要邁出的第一步就是儀表規范。因為護士是一個面向大眾的職業,規范的著裝是護士職業素養的直接展示。
《護理學導論》這門課程就是護理專業的第一門專業課,它要為后續的專業課程啟蒙。本門課程就收錄了“護士素質與行為規范”一章,所以在學生第一次穿上護士服上實驗課時首先要做的就是“正衣冠”。儀容既體現護士尊重患者,自尊自重的品德,又體現護士良好的敬業精神,同時還反映出組織形象。第一步:同學之間相互檢查帽子、護士服、護士鞋的整體穿著情況,尤其是頭發、指甲、扣子方面的細節問題。基于職業特點,護士工作期間的發式要求是:前不過眉,側不過耳,后不過領。所有同學都必須做到護士儀容儀表的基本要求:干凈、整潔、衛生。儀容僅指外觀,儀表則涵蓋了舉止風度。第二步:提出進階要求----儀表。在進行護士的基本姿態訓練之后,挑選出幾名優秀同學做榜樣,展現護士的“端莊文雅”之美。
在第一次課上確立儀表規范之后,每次實驗課前教師先對鏡自查,課前5分鐘在門口檢查儀容儀表規范,合格者方可進入實驗室。教師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將愛崗敬業、自尊自重傳遞給護生,護生就會自覺效仿,在潛移默化中逐漸保持良好的護士形象。
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這正是黃海學院的師德理念----教師無小節,處處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