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流行病學:
2006年全國乙型肝炎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我國1-59歲一般人HBsAg攜帶率為7.18%,5歲以下兒童的HBsAg僅為0.96%。據此推算,我國現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約9300萬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約2000萬例。
什么是乙型肝炎
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臟炎性損害。它是目前世界上流傳最廣泛、危害最嚴重的一種傳染病。大部分乙型肝炎在急性期經過治療能夠痊愈,少數病例病程遷延或轉為慢性,其中一部分可發展為肝炎肝硬化化甚至肝癌;極少數病例病程發展迅猛,肝細胞出現大片壞死,成為重型肝炎;另有一些感染者則成為無癥狀的病毒攜帶者。
乙型肝炎分類
急性乙肝:病程在半年內稱急性乙肝,一般起病較急,有輕重不等的癥狀,多數人表面抗原多在半年內消失,少數可變成慢性乙肝。
慢性乙肝:病程超過半年稱慢性乙肝,可有輕重不同的癥狀,遷延不愈,反復發作。如果沒有乙肝病史,也沒有近期的化驗結果,首次發病有時很難判斷是急性乙肝還是慢性乙肝。
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如果沒有癥狀和體征,肝功能正常,僅僅是表面抗原陽性,不論是“大三陽”或是“小三陽”.也不論HBV-DNA陽性或陰性,均稱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它占乙肝感染者中的大多數。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人雖然沒有癥狀,甚至肝功能也正常,但是肝臟存在慢性炎癥,如果不治療,最終可以發展為肝硬化,這些人其實不是真正的攜帶者。因此,如果沒有肝組織學檢查的證據,要進行長期的、動態的觀察,才能作出準確的診斷。
重型乙肝:病情發展迅猛,癥狀很重,如不積極搶救,可危及生命。
乙型肝炎傳播途徑
(1)醫源性傳播
經血液和血制品傳播:經輸血(包括血清、血漿、全血及其它血液制品)后引起的肝炎為輸血后肝炎。近年來通過敏感的血清學篩檢方法,使輸血后肝炎發病率大幅度下降。
使用未經嚴格消毒的醫療器械、侵入性診療操作和手術,不安全注射特別是注射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紋身、扎耳環孔、醫務人員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須刀和牙刷等。
(2)母嬰傳播
母嬰傳播主要發生在圍生(產)期,多為在分娩時接觸HBV陽性母親的血液和體液傳播,隨著乙肝疫苗聯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應用,母嬰傳播已大為減少。
3)接觸傳播
日常生活接觸傳播:帶有HBV的血液、唾液、精液和陰道分泌物等通過易感者的皮膚、粘膜的破損處進入機體,而非經糞-口傳播,HBV不經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因此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接觸,如同一辦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計算機等辦公用品)、握手、擁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廳用餐和共用廁所等無血液暴露的接觸,一般不會傳染HBV。
流行病學和實驗研究亦未發現HBV能經吸血昆蟲(蚊、臭蟲等)傳播。
乙型肝炎患者應做哪些檢查
乙肝兩對半定性及定量檢測;HBV-DNA定量檢測;肝功能化驗、凝血酶原時間(PT)和甲胎蛋白(AFP);腹部B超、腹部CT等。
大三陽”和“小三陽”
大三陽”表示“二對半”檢測結果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核心抗體三項陽性,即HBsAg(+)、HBeAg(+)、抗HBc(+)。
“小三陽”表示“二對半”檢測結果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體、乙肝病毒核心抗體三項陽性,即HBsAg(+)、抗-HBe(+)、抗HBc(+)。
HBV-DNA定量檢測
HBVDNA定量檢測可反映病毒復制水平,主要用于慢性HBV感染的診斷、治療、適應證的選擇及抗病毒療效的判斷。HBVDNA陽性就表示有乙肝病毒顆粒存在,并且復制活躍,傳染性強。
如何選擇抗病毒藥物
目前,國內外醫學界所公認的治療慢性乙肝有確切療效的抗病毒藥物主要有兩大類:α干擾素和核苷類似物。核苷類似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韋酯、恩替卡韋、替比夫定等。 病人要在明確自身的病情基礎上,了解抗病毒藥物的種類、作用機制、適應癥、療效、副反應等,根據病情選擇不同的抗病毒藥物。慢性乙肝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治療時間特別是抗病毒藥物治療的時間一般都比較長。而對于慢性乙肝患者來說則需要接受較長時間的治療。乙肝患者應樹立信心,堅持用藥,保持良好的治療心態,相信一定能夠戰勝病魔。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俗稱“乙肝”。
一、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主要有:
1、經血液傳播:
包括輸入來自感染者的血液、血制品及接受針刺、撥牙、查血、預防接種、血液透析等各項醫療檢查和其它診療活動,因器械消毒不嚴而引起感染。
2、密切接觸:
已發現感染者的血液、唾液、精液及陰道分泌物等均含有病毒,故日常生活中的同餐共用食具、共用牙刷、茶杯、接吻、性生活等密切接觸也可能造成傳播。
3、圍產期傳播:
過去稱垂直傳播,指孕婦為乙肝表面抗原(HBsAg)攜帶者或在妊娠期發生乙型肝炎,在妊娠、分娩及新生兒時期哺乳、看護等過程中所造成的傳播。此種傳播方式被公認為是乙肝高發地區的重要傳播方式。母血的表面抗原滴度高或e抗原陽性者,嬰兒受染率高。
臨床上多數起病緩慢,主要表現為胃納差、乏力、腹部不適及右肋部隱痛。小部份人可出現黃疸,關節痛,皮疹和低熱,病情輕重懸殊,輕者為隱性感染,僅在化驗檢查偶然發現。重者可發生急性或亞急性肝壞死,在短時期內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而死亡。約有10-15%發展為慢性,部份還可進而發展成為肝硬化。
乙型肝炎患病人數之多,感染率之高,足以說明它是嚴重危害人們健康的一種疾病。應當認真地加以預防,切斷各種傳染途徑,做到:
1、加強對獻血工作的管理。
2、不濫用血液制品。
3、加強各種醫療、檢查用品的消毒,禁止吸毒、紋身,在剃頭、穿耳、修腳的過程中注意用具的清潔。
4、避免密切接觸病人,對于密切接觸病人者,注射乙肝疫苗或乙肝高效價免疫球蛋白,并對病人的生活用品加強消毒處理。
5、當夫妻一方或雙方是乙肝感染者時,在懷孕生育上一定要慎重,最好請教醫生,以免把乙肝病毒傳給孩子。
6、若母親為乙肝病人,嬰兒出生后要立即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經注射后才接觸母親,并按常規注射乙肝疫苗。
7、為了保護兒童的身體健康,目前我們已在兒童中實行了全面的乙肝疫苗預防接種,成人也應該進行注射乙肝疫苗預防。
8、對于乙肝患者應當慎用對肝臟損害的四環素、氯霉素、磺胺藥、抗癆藥等;生活上戒除煙酒;出院后定期復查肝功能及做病原學檢查,以觀察遠期療效。
二、認識乙肝五大誤區:
誤區一:乙肝病人不能和他人接觸
乙肝不會通過空氣、消化道或飲食傳播。同室工作、交談、一起進餐不會被傳染。接吻也不會傳染乙肝,除非消化道和口腔有破損。但建議最好采用公筷和分食。乙肝一般也不會通過握手傳染給其他人,除非雙方雙手都有裂口、有出血。
乙肝病人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把牙刷、牙膏、剃須刀等與他人分開,患有乙肝的婦女注意經期衛生,就不會把乙肝傳染給別人。肝功能正常的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可以上學、工作,和健康人一樣生活。
誤區二:病毒攜帶者不可結婚生育
乙肝患者可以結婚和生育,但結婚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和時機,最好要在通過治療將乙肝轉為小三陽或單純乙肝病毒攜帶者之后。此外,如果是乙肝患者配偶,必須進行“兩對半和肝功能等”檢查和接種乙肝疫苗。這是唯一可阻隔傳染的最有效、最經濟的方法。
如果是HBsAg陽性母親的新生兒,應在出生后24小時內盡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最好在出生后12小時內。如果女方是乙肝大三陽、小三陽患者或者男方乙肝病毒指標陽性,注射疫苗可使95%以上的新生兒免受乙肝父母的垂直傳播。
如果乙肝患者原先病情較重,身體不適,經過正規醫院的治療,獲得臨床治愈,病情穩定一年以上,身體沒有任何不適,肝功能始終正常,這時也可以結婚生育。
誤區三:乙肝媽媽不能哺乳
乙肝患者的乳汁中HBsAg呈陽性,可能傳染乙肝病毒。母乳喂養的乙肝病毒清除率要高于奶瓶喂養。新生兒出生后24小時內必須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這樣嬰兒基本上能避免通過哺乳染上乙肝病毒。但是應該注意:乳頭有出血和潰瘍都不宜用母乳喂養,且哺乳前母親的雙手應消毒。
誤區四:患者或病毒攜帶者可接種疫苗
一旦罹患乙肝或成為乙肝病毒攜帶者,疫苗就失去了作用。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攜帶者應去醫院接受藥物治療。
誤區五:乙肝是不治之癥
乙肝病毒是目前所知的第二大致癌因素,僅次于煙草。目前醫學界尚無根治乙肝的良方,但乙肝決不是不治之癥。
乙肝治療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調節、抗炎保肝、抗纖維化和對癥治療,其中抗病毒治療是關鍵。通過治療是可以達到臨床治愈的目標的。尋找“根治”、“徹底轉陰”的“秘方”、“偏方”,而不去正規的醫院診治,是延誤病情的最常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