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秋風送爽。本應是氣候宜人的時節,然而,不少人卻出現鼻咽干燥、唇焦口干、咳嗽少痰、皮膚瘙癢、甚至大便秘結等“不爽”的癥狀。這很可能是著了“秋燥”的道。
祖國傳統醫學很重視天人相應,強調自然界氣候與人體疾病的相應關系,秋季五行屬“金”,在氣候與“燥邪”對應,在五臟與“肺”對應。
秋燥就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發生的以肺系癥狀(呼吸道癥狀)為主的疾病,相當于西醫學的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等疾病。
“燥邪”的特點概括的說就是“燥勝則干”,即燥邪會導致陰津耗損,出現皮膚干燥和體液丟失等癥狀。臨床根據其寒熱性質不同,又分為“溫燥”和“涼燥”,前者見于初秋天氣尚熱或久晴無雨的時候,除上述干燥癥狀外還可有頭痛身熱、心煩口渴、咽喉腫痛、咳嗽痰黃、舌紅苔燥、脈數等類似風熱感冒的癥狀;后者則開始于深秋天氣轉涼之時,除干燥癥狀外還伴有頭痛發熱、惡寒無汗、鼻鳴鼻塞、咳痰清稀、苔白脈弦等類似風寒感冒的癥狀。
中醫認為“肺為嬌臟”,是說相對于其他臟器而言,肺更容易受到外界氣候因素的影響。
秋天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干燥,空氣中缺少水分,而呼吸道由于受其影響也出現水分的缺失,造成呼吸道粘膜表面的纖毛運動能力下降,對外來粉塵等異物的清除功能也相應減退,并進一步導致粘膜損傷,呼吸道“御”功能降低,外界細菌病毒乘虛而入,從而出現“秋燥”的呼吸道癥狀。對于原來就有肺部疾患,老幼弱病、生活不規律者更易被秋燥侵犯。
中醫提倡“治未病”,對付“秋燥”應當“預防為主”,根據天氣狀況和自身的反應盡早做好預防工作。
遵循“燥則潤之”的原則,秋天飲食調養應以輕宣滋潤、生津止渴為重。飲食以清淡為主,少吃過于油膩、辛辣之品,多吃粗糧和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的食物。同時,預防秋燥應注意保持室內適當的濕度,戶外空氣質量差時則應減少戶外活動。
據測算,人體皮膚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飲水宜多次少飲。老年人每天最好在清晨和晚上臨睡前各飲水200毫升。若活動量大,出汗多,應增加飲水量。民間有“朝朝鹽水,晚晚蜜糖水”的說法,即早晨飲淡鹽水,晚上適當喝一些蜜糖水,對改善秋燥確有一定幫助。
秋燥除了多飲水、淡茶、豆漿以及牛奶等飲料外,溫燥可多吃銀耳、百合、葡萄、梨、荸薺、蘿卜;涼燥吃黑木耳、金橘、胡蘿卜、蘋果、蓮藕、石榴、紅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