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當下,如何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創新人才成為教育焦點。3月5日,錢學森學院邀請教師發展中心王式曄副主任,開展“AI時代學習革命——工具、思維與人類不可替代性”專題講座,學院副院長陳玉杰主持,全院師生到現場參加學習。

王式曄以“認知杠桿”為引,說明在AI時代借助大模型提升學習與研究能力的作用。通過展示我國天文領域astroone模型,以及MIT等頂尖國際學術機構在材料學、生物學的“AI + 學術”經典案例,揭示AI在學術研究界的強大效能,并通過問題探討讓師生們深入思考了“是否應該使用AI?”和“為什么使用AI?”。
本次講座,王式曄主要圍繞工具、思維和人性三個關鍵方面展開。在工具篇,王老師介紹了 DeepSeek、Kimi、豆包、騰訊元寶等主流 AI 模型在學習中的應用,分享它們在文檔處理、個人知識庫構建等場景的使用技巧。面對AI時代我們應具備的思維,王老師提到了“批判性思維”和“主動學習”兩個關鍵能力。她指出,AI時代批判性思維至關重要,人們要做AI的“指揮官”,而非“搬運工”,要培養自己的“元認知”——知道何時用AI,何時回歸人的本質。她還通過個人應用案例的經歷和經驗演示了“AI蘇格拉底式教練”和“費曼學習+AI”兩種主動學習方法,向師生們展示在人工智能加持下,如何利用大語言模型賦能個人的成長和學習。最后的人性部分,王式曄用“AI生成的情書是否可以代替真實情感的傳遞”為例,有趣生動的向大家揭示了人類溝通與情感的不可替代性。現場互動氣氛熱烈,同學和老師們參與到案例體驗中,紛紛表達了自己對AI對想法。
對于AI使用的局限性,王式曄反復提到“AI輸出、交叉檢索、邏輯拆解、反向提問”16字思維框架,助力師生通過更好的人機溝通和深入的自主思考,提升AI賦能學習的效率與質量。
講座尾聲,王式曄引用錢學森先生名言,鼓勵師生善用技術,把握智能時代機遇,同時也對學院教師就“AI時代的教學各環節該如何開展”提出了新要求。
陳玉杰副院長總結強調,未來教育要重視能力培養,學生要做AI的主人,培養探索思維、批判思辨、主動創新能力。在兩會熱議“人工智能為教育帶來機遇”之際,錢學森學院將積極推動AI與教育融合,培養新時代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