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哈羅德·西格爾進行過一項研究:當一個觀點對某人來說十分重要的時候,如果他能用這個觀點使得一個“反對者”改變其原有意見而和他的觀點一致,那么他更傾向于喜歡那個“反對者”,而不是一個從始至終的同意者。
他找來了三個學術界具有影響力的學者,分別向ABC三組傾聽者陳述他們的觀點。
要求A組傾聽者在此過程中,完全認同學者的陳述;
要求B組傾聽者在此過程中,完全反對學者的陳述;
要求C組傾聽者在此過程中,先反對學者的陳述,但是在最后必須被學者說服。
最后讓三位學者對三組傾聽者做出評價。
結果顯示,三位學者對完全反對的B組印象最差,印象最好的居然不是完全認同的A組,而是先反對,后被學者說服的C組。

那么這個實驗說明,我們更加傾向于喜歡那些“先反對自己,而后被自己說服的人”,因為他們在此過程中能感受到成就和自豪感。
簡而言之,人們喜愛那些在自己的影響下改變觀點的人,要強過喜愛那些一向附和自己觀點的人。
因為人們通過和某人辯論、使某人改變觀點,而感覺到自己是有能力和有成就的。這一發現被稱為“改宗效應”。
在現實生活當中,那些總是沒有原則、是非觀念的“好好先生”總會被人瞧不起,別人不論說什么,他都附和是、是、是......好、好、好......,沒有自己的觀點和態度。雖然希望通過附和的方式獲得別人的認可,卻不能給別人一種挑戰后的成就感;而敢于堅持自己觀點,有獨立想法的人,并愿意溝通和交流,且不斷接受新觀點、新觀念的人,最終總會受到人們的尊重以及由衷的喜愛。
如果你正好也是在工作或生活中經常以討好別人而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最終總是不被人接受或喜歡,那么你就需要自我反思一下,看自己身上有沒有以下這7個毛病:
1、說話沒有自己的原則
比如:對于某個事物,別人說好,你就也跟著說“就是好”。別人說某個人壞、某個東西不行,你就也說不行。剛開始可能別人會認為你是個好說話的人,但你時間久了會發現,你是一個墻頭草,沒有自己的原則,風往哪邊吹就往哪邊倒,所以到最后誰也不會珍惜你。
做人處事都要自己的原則,原則可以提高自己的價值。
2、不會拒絕,太好說話了
別人不尊重你,還有很大一個原因就是你不懂得拒絕別人,不論什么事情,別人一找你就答應;什么東西,別人一給你就要。這是典型的“老好人”,但是卻違背了上面我們所講到的“改宗效應”,或者說跟人性不符,所以跟別人熟悉到一定程度,你就變得沒那么珍貴了。
3、不懂發火
很多人對情緒管理都有錯誤的認知,認為情緒管理就是要控制住脾氣不發火。而情緒管理的真正含義是:看通事物的本質,明白什么時候該產生情緒,什么時候要克制情緒,要讓情緒的疏泄更有“節制”。
所以說,人還是要懂得什么時候該發火,什么時候不該發火的。不該發火時,天塌地陷也要克制住自己;而該發火時,天怒打雷一般,必要發怒火,就像憤怒金剛一樣。就是該批評就要批評,該贊美的就要贊美,這樣才能別人怕你、尊重你、敬威你(也可以理解為做人要“恩”、“威”并重)。
4、不會忍耐,沒有耐心
比如,那個對你突然發火的人,你不知道她在心里忍了你多少次,你不知道她在你的背后受了多少次委屈,也不知道她在你的背后付出的代價和努力。
她一旦發火,你就不會包容,也不會忍讓,沒有忍耐心,跟她斗嘴動手,就像戰場打仗一樣,日子久了,誰也不怕誰,她不愿意為你付出,也對你失去信心,自然而然就遠離你。

5、不會歸零
何為歸零?歸零不是要拋棄所有過去的習慣和經驗,而是面對這些曾經使自己光鮮、輝煌的習慣和經驗保持警惕,不被其所束縛。
每過一段時間,都要將過去“清零”,讓自己重新開始。該放手時就放手,該忘記的要忘記。扔掉過去的包袱,時時刷新自己,這樣你的人脈擴大,必能收獲滿意人生。
6、不會選擇
人生有很多條道路,都有選擇的,但你不會選擇的時候,你往往走上歪門邪道,或極端的路。
人生的許多痛苦,是因為你的選擇錯誤,計較的太多,走上極端之路。我們的選擇是,心靈要豐富,生活要簡單,才會擁有真正的快樂。
7、沒有定力
在生活中你會發現:真正厲害的人,都擁有自己強大的定力,這是一個人成事的關鍵。
定力之所以能幫助我們成事,其本質上是讓我們在大千世界中,擁有看透事物實質的能力,擁有自己的價值觀,所以我們才不會過于焦躁與迷惘,而是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
何謂定力,定力從某些方面來說,就是不分心,總是記住自己的目標,不為所動。定力強的人,往往能夠抵抗誘惑,最終實現自己內心的理想與夙愿。
《西游記》中唐僧是最有定力的人,唐僧的定力是無論外界對他有多少的誘惑,他都只是記得自己要取經的目的。
這一路他曾經歷過美色的誘惑,經歷過權力的誘惑,也經歷過其他更多艱難險阻,正是這種強大的定力幫助他成就了屬于自己事業。
Ps:轉載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