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mpw28"></samp>
<xmp id="mpw28"></xmp>

<samp id="mpw28"><ins id="mpw28"><ruby id="mpw28"></ruby></ins></samp><progress id="mpw28"><bdo id="mpw28"><dfn id="mpw28"></dfn></bdo></progress>

    <tbody id="mpw28"></tbody>
  • <samp id="mpw28"><ins id="mpw28"></ins></samp>

    1. <tbody id="mpw28"></tbody><samp id="mpw28"></samp>
    2. <menuitem id="mpw28"><strong id="mpw28"></strong></menuitem>
      1. <menuitem id="mpw28"></menuitem>
        1. 當前位置: 首頁 / 黨團動態
          回看革命先烈灑熱血,今我青年昂首勇向前——《青島紅色記憶》專題黨課
          發布時間:2021-06-25瀏覽量:3658

          古語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黨的輝煌歷史是中華民族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力量源泉。百年風雨兼程,世紀滄桑巨變。為加強黨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教育和引導廣大黨員和群眾銘記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深刻感悟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為人民的宗旨。

          在黨的100周年華誕即將到來之際,新區工委黨校組織青年教師團隊打造了《青島紅色記憶》專題黨課,以紅色江山為主線講述青島地方革命史和紅色文化,面向新區高校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義務開展宣講活動,助力高校黨史學習教育。青島黃海學院藝術學院于2021年6月23日在知韻樓階梯教室3展開“青島紅色記憶”黨史宣講活動

          今天為我們上黨課的是青島西海岸新區工委黨校教師楊家琪,楊老師是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碩士,是新區引進的“雙一流”青年人才,研究領域為國家治理和紅色文化今天她主講題目是《青島紅色記憶》。

          此次黨史宣講活動總共分為五部分:1.山河破碎;2.播撒火種;3.先驅奮斗;4.星火燎原;5.走向新生。

          1.山河破碎

          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青島最初也只是一個小漁村,直至1891膠澳建防并在1892年開始建港屯兵,青島開始迅速發展起來,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軍事小鎮,正因為青島的發展,也引起了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的注意。1897年德國便侵占了膠州灣,隨后在1898年便簽了《膠澳租界條約》,并在1899年將中心城區命名為青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1914年,日英聯軍在嶗山灣登陸。終于在1919年,中國人民在公理的迷夢中啟航。1922年4月北洋政府收回青島。1929年4月南京民國政府接受青島。但在1938年1月,青島再次被日軍侵占。1945年10月25日,由國民黨軍政部膠濟區中將特派員陳寶倉和美國海軍陸戰隊第六師司令謝勃爾主持,日方由侵青日軍司令官長野榮二為代表舉行了日本投降儀式,直到1949年6月2日,青島才算正式解放。

          2.撒播火種

          就在救亡圖存時期,有一批信仰馬克思主義和共產黨的人站了出來,并點燃了五四運動的火種帶著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經歷了28年的浴血奮戰,最終實現了中華人民和中華民族的解放。在1923~1925:改造“圣誕會”、發展黨團組織、國共合作發動群眾。在1925年中,為響應號召,日商紗廠工人也進行了多次罷工。共產黨員李慰農在受盡酷刑,直至犧牲都沒有說出北洋軍閥想要獲取的信息,敵人問他他的同黨是誰他說“青島的工人全是我的同黨。”

          3.先驅奮斗

          1923年~1933年期間有一批又一批的革命黨人和先烈犧牲自己,促進了我們黨的成長。在1923年~1932年10年先后共建立了28個黨組織遭受了6次重大破壞,同時先后入住有8個省級黨組織。另外深入市郊和農村,黨組織眾多。在這十年期間青島市級黨組織共有20人,在這20人中有許多人做出了犧牲,在1921~1949年共產黨員前赴后繼,積極投身于革命世界敢于做出犧牲。革命環境異常殘酷,勇于犧牲難能可貴。

          4.星火燎原

          宣講人通過地圖對青島進行分區講解。嶗山有一百零八將,他們放下紙筆,脫下長袍,扛起槍支積極與敵人對抗,他們譜寫了一首《一百零八個同伴投軍抗戰歌》,所到之處群眾都被他們的抗日熱情所感染。即墨有一個袁家屯村有“八路窩”之稱,袁家屯村有個叫袁超的人,他自幼參軍,雖被國民黨捕獲入獄但釋放后抗日熱情依舊未減,還組建了300多人的武裝力量。1938年2月,中共膠東特委和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總部正式為袁超的隊伍頒布番號,名為“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七大隊”,并委任袁超為大隊長兼政委。他們英勇善戰,積極與敵人對抗。萊西抗日基礎、地理位置優越,日本曾派人來勸降,但英勇的萊西人民積極與敵人對抗,絕不向敵人屈服。平度相對于萊西,抗日物資顯得非常匱乏,老百姓通過建造石雷與敵人對抗,并取得了豐厚的戰果。所以平度便有了石雷之鄉的稱號。膠州有一支南海武工隊,他們憑借優良的作風迅速地在老百姓的心里站穩了腳跟,并且有效的打擊了在青島地區的日軍。西海岸新區的泊里地區也是抗戰的非常重要的敵后區,但在泊里地區出現了叛變的人,泊里地區的黨組織收到了巨大的沖擊,所以便有了泊里慘案。1947年八路軍和人民群眾積極配合反擊泊里地區的反動統治中取得了勝利。

          5.走向新生

          時間來到解放戰爭時期,這時候的戰爭趨勢已經很明顯了,勝利的天平向中國共產黨這邊傾斜,最終,中國共產黨取得了生了。它帶領中華人民不斷向前,我們作為現代人更應該在現實生活中努力奮斗,用自己的力量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剛才,楊老師以“青島紅色記憶”為題,通過生動介紹,充分揭示了英烈的共同特征:

          一是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理性選擇和執著堅守;

          二是為人民幸福而犧牲的價值取向和高尚情懷;

          三是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和奮勇擔當。

          楊老師的報告,內容豐富、主題鮮明、意義深刻,引領我們重溫了那段艱苦卓絕的風雨歷程,深刻感受了青島英烈的革命精神,對我們加強黨史學習,增強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優良作風的自覺性,進一步提高黨性修養,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身為青島黃海學院藝術學院莘莘學子中的一員,我們生在新時代,走在最前端,則更應以青年之軀扛起振興國家之重任。李大釗曾言:"吾族青年所當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再齦齦辯證白首中國之不死,乃在汲汲孕嬰青春中國之再生。以史為鑒,已示如今,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故我輩青年當立于發展進步的潮頭,不忘歷史,勇往直前,譜寫復興中華的盛世華章。"我輩則應以先生之語為警醒,欣逢盛世,當不負盛世,新時代的青年沐浴在新時代的春風里,我們要向著紅旗指引的方向,以實干篤定前行,以奮斗開啟未來!



          久久精品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