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強盛,離不開精神的支撐;一個社會的發展,有賴于文明的推動;一個人的進步,需要文化的哺育。黨的十八大正式提出,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別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高度概括和凝練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從個人行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覆蓋社會道德生活的各個領域,是公民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準則,也是評價公民道德行為選擇的基本價值標準。
“愛國”是核心價值觀的核心,是每個公民的義務和責任
歷史反復證明,“愛國”從來就是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核心要素和第一位的價值觀。“愛國”作為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和美德,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只有繼續把“愛國”作為不可須臾離棄的價值觀,貫穿于民族復興整個歷史過程,才能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朝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理想邁進。
“敬業”是公民的基本職業要求,也是“愛國”在工作生活中的具體體現
“敬業”既包括精神層面的內涵,也包括務實層面的要求:敬業就意味著熱愛、看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并將這種自豪轉化成對工作的動力,對生活、集體和國家的熱愛。一個偉大的民族是由無數個忠于職守、品格高尚的個體組成的。國民能否兢兢業業、一絲不茍地干好本職工作,不僅關系到自身生存發展,也決定著整個國家的健康發展。
“誠信”是個人的立身之本和必備的道德品格

“誠信”的基本內容是誠實、誠懇、信用,也就是以誠懇待人,靠誠取信于人。“誠”不僅是道德的基礎和根本,也是一切事業得以成功的保證。只有人人從“我”做起,讓誠信真正根植人心,人與人之間才會更加友善,社會文明才能更進一步。
“友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

“友善”包含善待親友、他人、社會、自然等。善待親人可以和諧家庭關系。善待朋友,善待他人,可以和諧人際關系。善待自然可以形成和諧的生態關系。“友善”是緊涉人際關系的道德要求,是各階層各行業都應該積極倡導的具有基礎性和普適性特點的價值觀。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倡導并保留一份友善之情,發揚友善互助的精神,人間才能充滿更多的真情,社會才會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