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修訂出臺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教育部令第43號)指出,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學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規定》豐富和發展了高校輔導員的工作職責,形成了包括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黨團和班級建設、學風建設、學生日常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校園危機事件應對、職業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理論和實踐研究等9個方面的工作內容體系。其中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更是處于九大職責之首。在實際工作中,主題班會課是落實輔導員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職責的重要手段之一,為此我院開展“青春領航者,永遠跟黨走”輔導員黨史學習教育主體班會觀摩系列活動。
本次主題班會課由程曉飛老師主講,輔導員王艷杰、邢媛媛、周子為老師蒞臨觀摩指導,2021級電子信息工程專升本一班、二班全體同學出席。此次班會課別開生面的用一首《唱支山歌給黨聽》開始,以歌曲詞作者姚筱舟的個人成長經歷和創作背景引入,反映了新中國成立之后廣大人民群眾對黨的喜愛和感激之情。
“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這首歌曲詞作者是姚筱舟。1933年3月,姚筱舟出生在江西省鉛山縣石塘鎮。1949年5月,他參加了解放軍。1954年,赴朝參戰的姚筱舟回國后來到陜西銅川礦務局擔任宣傳、秘書工作,隨后擔任焦坪煤礦技術員,那時他常常傾聽老礦工吟唱高亢的陜北民歌。礦工們源自生活的口頭文學成了他的創作來源和靈感,寫出了這首小詩。后期發表在《陜西文藝·詩傳單》上。1962年,遼寧的春風文藝出版社將其編入《新民歌三百首》。當時正在沈陽當兵的雷鋒看到這本書,便把這首詩抄在自己的日記里。孤兒出身的雷鋒,對這首詩有深切的感受。根據對比發現,雷鋒在日記中將原作的“母親只能生我身”改為“母親只生我的身”,將“黨號召我們鬧革命”改為“共產黨號召我鬧革命”。
1962年,雷鋒因公殉職。在毛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的號召下,舉國掀起學雷鋒熱潮。上海音樂學院教師朱踐耳在雷鋒日記中讀到了這首小詩的前兩段,隨即譜成曲子變成了如今家喻戶曉的《唱支山歌給黨聽》。如今,年過八旬的姚筱舟說起這段往事,依舊謙虛地說:“這首歌能夠被廣大群眾喜愛,得益于雷鋒的抄寫,朱踐耳譜曲,才旦卓瑪演唱,得益于歌曲真實傳達了從舊社會走到新中國的普天下勞苦大眾的心聲。”
好的文藝作品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創作出來,《唱支山歌給黨聽》的歌詞就是姚筱舟對國家建設時期礦工兄弟愛黨深情的真實表達。歌曲凝結著幾代礦區人的集體情感與記憶,也唱出了全國人民對黨飽含深情的心聲,被多位藝術家和歌手不斷演繹,在幾代人中間傳唱不已,至今依然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在全體老師和同學共同演唱《唱支山歌給黨聽》的歌聲下,班會課圓滿結束。
會后,2021級電信本科1班周炳宇同學表示“通過學習歌曲創作人的成長經歷和創作背景,深深的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當代青年人更要時刻學黨史、知黨恩,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質能力為建設偉大祖國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