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1日)
是第34個“世界艾滋病日”,
我國今年“世界艾滋病日”宣傳活動主題為
“生命至上 終結艾滋 健康平等”
End inequalities. End AIDS. End pandemics
主題立足習近平總書記在全球健康峰會和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精神,強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共建共治共享,攜手應對包括艾滋病在內的疾病流行帶來的風險與挑戰,為實現防治目標,終結艾滋病、終結疾病大流行而努力。
“截至2020年10月,
我國報告的現存艾滋病感染者
還有104.5萬,
性傳播比例超過95%。
2020年新報告
15至24歲青年學生病例近3000例,
性傳播占98.6%。”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但很少人知道的是,2020年我國報告死亡數居第一的法定傳染病并非新冠肺炎,而是艾滋病。國家衛健委發布的《2020年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概況》顯示,2020年全國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數為18819,是報告死亡數排名第一的法定傳染病。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的醫學全稱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英文名縮寫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種病死率極高的惡性傳染病。
艾滋病病毒進入人體后,主要殺傷人體中的CD4+T淋巴細胞,使人的抵抗力逐漸下降,出現很難治愈的多種并發癥,最后導致死亡。
艾滋病的傳播途徑有哪些?
艾滋病的傳播方式有三種∶性傳播、血液傳播、母嬰傳播。
● 性傳播∶艾滋病可通過性交的方式在男女之間、男男之間傳播。性伴侶越多,感染的危險性越高。性傳播是艾滋病病毒傳播的最主要途徑。
● 血液傳播∶公用注射器,輸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經嚴格消毒的手術、針灸、拔牙、穿耳、紋眉等侵入人體的器械均可能引起艾滋病病毒的傳播。。
● 母嬰傳播:感染了艾滋病的婦女,在懷孕、分娩和哺乳時,可以把病毒傳染給嬰兒。
容易感染艾滋病的行為:
● 發生不安全的無保護性行為;
● 男男性行為;
● 靜脈注射毒品和共用針具;
● 輸入HIV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 HIV感染者所生子女。
預防艾滋病傳播的措施
常見誤區
誤區一:日常接觸會傳播艾滋病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會擔心自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感染艾滋病毒。其實,艾滋病的傳播只有三條途徑,即性傳播、血液傳播、母嬰傳播。
有證據表明,HIV病毒不會通過接觸、眼淚、汗液或唾液傳染。因此,以下途徑不會感染HIV病毒:
● 與HIV陽性患者呼吸同樣的空氣;
● 在HIV陽性患者之后接觸馬桶或門把手;
● 與HIV攜帶者擁抱、接吻或握手;
● 與HIV攜帶者共用餐具;
● 在健身館共用健身器材。
誤區二:感染HIV后很快就會死亡
人們之所以對艾滋病這么恐懼,很大程度上源于它的高死亡率。然而不同的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潛伏期并不同,有些會在短短數月內發病。
而有些人卻能攜帶HIV生活數十年,甚至達到預期壽命。
準確地說,艾滋病不經治療死亡率是百分之百,但目前抗病毒治療大大降低了艾滋病的死亡率,延長了患者的生命。
誤區三:同性戀一定會患艾滋病
由于很多艾滋病患者都是同性戀群體,導致人們將同性戀和艾滋病相提并論。
客觀講,艾滋病確實在部分男同性戀中比較流行,原因是男性間的性行為更易導致黏膜破損和病毒傳播。
但同性戀本身與艾滋病的傳播并無關聯,對于同性戀的過分恐懼和排斥反而會加大同性戀者的隱蔽性,增加防治艾滋病的難度。
誤區四:感染HIV就變成了艾滋病患者
在很多人的認知里,一旦感染HIV,這個人就變成了艾滋病患者,其實不是這樣的。
HIV指的是艾滋病毒,而艾滋病(AIDS)指的是艾滋病毒感染的最后階段。
人體在感染艾滋病毒2年—10年甚至更久以后,免疫系統受到毀滅性破壞時,才會發展為艾滋病,出現感染、腫瘤等體征。
誤區五:感染HIV后一定會有癥狀
眾所周知,感染艾滋病毒后會出現如低燒、淋巴結腫大、四肢無力等癥狀。
其實并不是所有人在感染病毒后一定有癥狀產生。感染HIV病毒后,可能會有一個長時間的無癥狀感染期。
這個時期可持續約2至10年,這期間沒有任何不適癥狀,而病毒攜帶者雖然已經被感染甚至可傳染他人,但還沒有發病時,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幾年甚至幾十年。
HIV感染/艾滋病的主要表現有哪些?
HIV感染的全過程可分為急性期、無癥狀期和艾滋病期。
急性期 通常為發生感染HIV的6個月內。可有一系列非特異表現:如發熱、咽痛、盜汗、惡心、嘔吐、腹瀉、皮疹、關節疼痛、淋巴結腫大及神經系統癥狀。多數患者臨床癥狀輕微,持續1~3周后自行緩解。
無癥狀期 此期常無任何臨床癥狀,持續時間一般為4~8年。時間長短與感染病毒的數量和型別、感染途徑、機體免疫狀況的個體差異、營養條件及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
艾滋病期 此期患者CD4+T淋巴細胞計數多<200個/μL。主要表現為HIV相關癥狀體征(發熱、腹瀉、體重下降、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及各種機會性感染和腫瘤。
常見的機會性感染:肺孢子菌肺炎、結核病或非結核分枝桿菌病、巨細胞病毒(CMV)感染、皰疹病毒感染、弓形蟲腦病、真菌感染等。
艾滋病相關腫瘤主要有: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卡波西肉瘤。
皮膚黏膜病變可發生在HIV感染的每個階段,發生率高達90.0%,可分為感染性、炎癥性和腫瘤性三類。其中口腔念珠菌病發生率最高,95%以上的HIV感染者可出現,好發于腭黏膜,表現為偽膜形成、萎縮和增生性念珠菌病、萎縮和肥大性舌炎、唇炎等。口腔毛狀粘膜白斑是艾滋病特異性較高的早期臨床表現,表現為在舌緣一側或兩側稍隆起的、邊界不清的白斑,不易擦去,表面皺如毛狀。卡波西肉瘤是艾滋病相對比較特異的皮損,艾滋病相關性卡波西肉瘤易發生于年輕人,進展快、治療困難、死亡率高。另外,當出現嚴重的、對治療抵抗的皮膚病,如泛發性脂溢性皮炎、難治性皰疹病毒感染、巨大傳染性軟疣等情況時,要考慮HIV感染的可能。
如何做到HIV感染的早發現?
由于HIV感染的臨床表現復雜多變,且早期并無特異性改變,因此HIV感染的高風險人群在發生高危行為之后均應及時接受艾滋病咨詢和檢測。
高風險人群包括:男男同性戀者、多性伴者、發生婚外性行為者、患有其他性傳播疾病者、靜脈注射毒品者以及在非正規醫療單位獻血、輸血或接受手術、紋身等人群。
檢測方法有哪些?
目前的檢測方法主要包括HIV抗體檢測、HIV核酸檢測、CD4+ T淋巴細胞計數等,其中抗體檢測是HIV感染診斷的金標準。HIV抗體檢測分為篩查試驗和確證試驗。HIV抗體篩查方法包括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化學發光或免疫熒光試驗、快速試驗等。確證試驗方法包括免疫印跡法,條帶/線性免疫試驗和快速試驗。
如何把握檢測時間?
HIV感染后相應抗體通常在初次感染后約4周內產生,但血清陰性的“窗口期”可持續長達3個月。因此抗體檢測應該在發生高危行為之后4周進行。如果想排除是否感染,應在高危行為之后3個月再次進行檢測。目前最新的第四代HIV篩查試驗可同時檢測HIV-IgM和 IgG抗體以及p24抗原,可使“窗口期”縮短至15天。
哪里可以進行HIV檢測?
如果發生過可能感染HIV的危險行為,可以到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有艾滋病篩查實驗室的醫療機構進行HIV抗體檢測。
艾滋病
目前還不能治愈
疫苗研究
尚未成功
因此預防是關鍵
生命至上
終結艾滋
健康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