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有言:“人之所助者,信也。”其意為:對人最有幫助的是誠實守信。誠信,雖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不論我們處于哪個人生階段,它都是我們的立身之本。誠信就是誠實守信。立身之本即處世之根基。中華民族歷來把誠實守信作為立身處世之本。作為當代大學生,誠信更是大學生立足于“校園社會”的基本的品質。“惟誠可以破天下之偽,惟實可以破天下之虛。”誠信是大學生立身為人成長成才的必備品質。在各個高校中,誠信身影無處不在。而作為資助貧困學子圓夢高校的高校資助政策,亦是誠信的主場。
國家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作為助力廣大學子圓夢高校的扶助體系,在“讀不起大學”問題仍然存在的時代條件下,為高校學子,在本專科生教育階段提供多種方式的扶助,成為他們踏入大學校園的重要方式。隨著資助政策的增加,一些不誠信的現象也隨即涌現。對此我們必須談誠信問題。
01? 大學生欠貸三大原因 ?
1、信用意識薄弱
為盡快拿錢,許多學生簽協議時不看條款,誤以為助學貸款就是助學金,是國家給的補貼不用還。根據國家規定,本科畢業后6年內還清貸款,然而部分欠貸研究生以為只要沒畢業就可以不用還貸,事實上已進入還款期。
2、畢業生流動性大
“來借款的學生很多連手機都沒有,協議上留下的都是宿舍電話。”助貸協議上的聯系方式往往不是有效聯系方式,許多學生畢業后就失去聯系,而銀行不可能一個一個地上門催款,只能通過學校或寄函的方法催款。“許多學生并不是惡意欠款的,只要聯系上了,一般都還是還”。
3、就業狀況確實很糟糕,難以還款
由于學生就業渠道不暢、企業用工制度不合理、高校專業設置錯位、學生仍然期望過高、學生缺乏求職技巧等原因,大學生目前的就業狀況艱難。艱難的就業環境、困苦的經濟條件等等生活的重擔壓在大學生身上,催發了欠貸現象的屢屢出現。
02? 受助注意事項 ?
1.拖欠還款
有的高校學生虛假提供家庭經濟困難信息申請國家助學貸款,有的貸款學生逾期不還,導致國家助學貸款未能落到實處或貸款違約率居高不下,貸款誠信問題日益凸顯。國家助學貸款的借款學生如未按照與經辦銀行簽訂的還款協議約定的期限、數額償還貸款,經辦銀行應對其違約還款金額計收罰息。
2.個人信用記錄
個人信用制度是根據居民的家庭收入與資產、已發生的借貸與償還、信用透支、發生不良信用時所受處罰與訴訟情況,對個人的信用等級進行評估并隨時記錄、存檔,以便于個人信用的供給方決定是否對其提供信用或者提供多少信用的制度。
3.失信后果
在日常生活中,失信他人會造成別人對你的信任度缺失,個人口碑降低,拒絕與你合作最終被社會排擠。
在法律程度上,失信會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舉個最明顯的例子,欠錢不還的老賴,法院會有以下懲罰措施:
①禁止其部分高消費行為(乘坐飛機,購買列車軟臥);
②限制其金融行為(貸款和信用卡辦理);
④會在部分公共場所公布其名單(電影院,電視上也會有);
③限制出境。
03? 結語 ?
孔子有言,“人無信不立。”古有季布一諾千金,商鞅立木求信的故事,誠信對于一個人是十分必要的品格。
大學生資助誠信教育活動是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的:
首先,它能夠讓我們學習到一系列的征信知識和金融知識,在當今社會能夠更好地立足;其次,它能夠提高我們的征信意識、風險意識、金融意識和法律意識,并且能夠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價值觀,培養和塑造我們高尚的人格,使我們能夠更好地繼承弘揚民族復興大任的使命,更好地成為社會主義接班人。
為督促公民誠實守信,我國建立了個人信用制度。個人信用是指根據居民的家庭收入與資產、已發生的借貸與償還、信用透支、發生不良信用時所受處罰與訴訟情況,對個人的信用等級進行評估并隨時記錄、存檔,以便信用的供給方決定是否對其貸款和貸款多少的制度。然而此個人信用制度只是對公民的最低信用標準進行了要求,大學生應時刻牢記“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誠信意識和法律意識,成為誠實守信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