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東科學大講堂
10月26日,由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山東省教育廳、山東省科學技術廳、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主辦,青島黃海學院科學技術協會承辦,青島西海岸新區科學技術協會、青島智海牧洋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第470期山東科學大講堂——發展智慧海洋科技保護藍碳生態系統”在青島黃海學院成功舉辦。
本次活動采用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參加活動的有青島西海岸新區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卜瑕,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山東科技大學、南京市分布式光纖監測工程研究中心、青島智海牧洋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校、行業企業專家,以及我校校長助理兼智能制造學院院長劉紀新、副院長陳玉杰、院長助理劉潤強及師生代表共800余人。活動由陳玉杰教授主持。
主會場現場照片
分會場現場照片
線上直播間照片
活動第一部分開幕式。
青島西海岸新區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卜瑕代表科學技術協會致辭,對本期科學大講堂的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對支持新區發展的領導、專家表示感謝,期望本次活動對于加速新區海洋科技研發、促進海洋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海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等方面取得創新突破。
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卜瑕致辭
青島黃海學院校長助理兼智能制造學院院長劉紀新教授代表學校致辭,歡迎各位領導、專家蒞臨指導,對本期活動的舉辦表示熱烈祝賀,向長期以來對學校發展給予關心支持的專家表示感謝,本期活動對于助力“雙碳”目標,推動新區經濟綠色發展、促進我校各學科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青島黃海學院校長助理兼智能制造學院院長劉紀新教授致辭
活動第二部分為主題報告。
報告一:《海洋工程裝備現狀、挑戰與趨勢》,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海洋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山東省海洋工程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獲得者,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專家計劃的王樹青教授主講。王教授從海洋工程的發展歷史出發,詳細闡述了海上風電工程、深海養殖工程、海上新能源工程等發展現狀前景以及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的發展趨勢。
王樹青教授作報告
報告二:《風力發電的機遇、挑戰與關鍵技術》,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會員,青島市青年聯合委員會委員趙仁德教授主講。趙教授從風力發電的研究背景出發,首先深入介紹了風力發電的歷史及現狀,分析其在雙碳背景下的機遇。然后介紹了風力發電系統的構成及各部分的工作原理,分析其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下的挑戰,以及應對這些挑戰的關鍵技術。
趙仁德教授作報告
報告三:《海洋碳循環和碳中和》,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ETH)博士,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后,泰山青年學者包銳教授主講。包教授圍繞著海洋碳循環基本原理與特征,講述我國“雙碳”戰略背景下的海洋碳匯意義,對我國海洋碳中和的科學意涵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包銳教授作報告
報告四:《柔性壓電傳感器材料、裝備及進展》,青島黃海學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電子材料方向博士,加拿大、臺灣等多個國家、地區鐵電、壓電材料項目專家郭海燕教授主講。郭教授詳細介紹了壓電傳感器、柔性壓電傳感器的應用,壓電性原理,柔性壓電傳感器材料,并通過幾個研究實例讓大家對柔性壓電傳感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郭海燕教授作報告
報告五:《分布式光纖智能監測技術的應用》,世界生產力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國發明創業獎·人物獎、中國技術市場金橋獎先進個人、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杰出青年科學家、中國電子學會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先進生產力杰出人物吳東方院士主講。吳院士從分布式光纖智能監測技術出發,分析了分布式光纖智能監測技術的應用領域以及分布式光纖智能監測技術的獨特優勢。
吳東方院士作報告
報告六:《海洋環境感知與藍碳評估技術進展》,山東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礦山生產安全檢測技術與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郭銀景教授主講。郭教授從藍色碳匯的形態與評估技術入手,探討了藍色碳匯評估對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的意義與作用。通過對海洋環境特征的分析,講解了目前比較先進的遙感、測繪、探測和生態感知等藍色碳匯評估技術手段,分析了國內外在聲吶、海洋無人系統和水下光學成像等評估技術裝備的發展現狀及趨勢;通過對裝備搭載傳感器的性能分析,對海洋環境感知技術發展現狀進行闡述,并進行了技術展望。
郭銀景教授作報告
山東科學大講堂旨在倡導創新文化,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使學科學、愛科學、講科學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本期科學大講堂交流了智慧海洋的核心科技、藍碳生態系統的前沿知識,探討了各領域助力雙碳目標的方法路徑,使全校師生對于保護和發展藍色碳匯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認識。本期活動促進了學科建設和發展,也將為推動我校高質量服務區域海洋經濟轉型、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