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mpw28"></samp>
<xmp id="mpw28"></xmp>

<samp id="mpw28"><ins id="mpw28"><ruby id="mpw28"></ruby></ins></samp><progress id="mpw28"><bdo id="mpw28"><dfn id="mpw28"></dfn></bdo></progress>

    <tbody id="mpw28"></tbody>
  • <samp id="mpw28"><ins id="mpw28"></ins></samp>

    1. <tbody id="mpw28"></tbody><samp id="mpw28"></samp>
    2. <menuitem id="mpw28"><strong id="mpw28"></strong></menuitem>
      1. <menuitem id="mpw28"></menuitem>
        1. 理論研究

          當前位置: 首頁 / 理論研究
          08-我們一起學經典第二期
          發布時間:2016-04-29瀏覽量:7752

           

           

           

           

           

           

           

          【第二期】

                                                                         

              間:321 周一晚上18:40

              點:資產管理科

          參會人員:丁德華、宋偉莎、王錫聚、薛瑞山、王繼保

          主持學習:王振剛

          學習內容: 古代十大思想家

                                                                                         

          1、老子-中國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道家創始人

            老子(前580-500),姓李,名耳李耳,春秋楚國人(河南鹿邑縣)周朝的守藏史。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晚年,周王朝(東周)日趨沒落,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老子便棄官歸隱,并且寫出《道德經》,申述道德的含義。認為道是先天存在的,循環往復;德由道所產生,是道的具體表現,其思想論述帶有神秘主義色彩。他還用道德的辨證關系辨證了萬物的存在,基于這種認識,提出了“自然無為”,“無為而治”的思想觀點。代表作品:《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春秋戰國,東周)(公元前770-221年)前的一部著作。

          注:“無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過多的干預、順其自然、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被尊為道祖。三清尊神:上古時代(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2、孔子-中國古代最著名思想家-儒家創始人

            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于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2]  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孔子的祖上是宋國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3] 。他提出了“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當未被當時戰火連連的大小國所接受。因此他周游列國,招收弟子,形成了儒家學派。孔子的學術思想以“仁”和“禮”為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思想觀點被后來的封建統治階級所采納,成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作品:《論語》 。孔子曾受業于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3、孟子-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發揚人

            孟子(前372-289),名軻,子子輿,戰國魯國人,是孔子之孫的再傳弟子。“孟母三遷”的典故自古便成為教育的典故。在學術思想上,他作出了“心性論”的闡述,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論”,重視養心,保養自己的心性。。在政治上,他提出了“王道仁政”、“民重于君”的學說,主張用“仁義”的思想治理國家。后代人認為孟子發揚了儒家學派的思想觀點,并被尊稱為“亞圣”。代表作品:《孟子》

          4、莊子-中國古代道家學派的發揚人

            莊子(前369-286),名周,子子休,戰國宋國人。莊子的思想集中在《莊子》一書中,他的學術思想繼承和發揚了老子關于道的絕對主義和神秘主義,后人以“老莊”相提,其學術思想主要是相對主義觀點。代表作品:《莊子》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后,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5、墨子-中國古代墨家學派創始人

             墨子(前468-376),名翟,春秋魯國人。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最重要的倫理和政治主張是“兼愛”,但這種思想無法得到統治階級的支持。代表作品:《墨子》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被后世尊稱為“科圣”

          6、荀子-中國古代著名的唯物論者
            
            荀子(前313-238),名況,子卿,戰國趙國人(河北中南,河南北,山西等)。荀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唯物論者。在倫理道德觀念上,他的思想觀點與孟子的“仁”不同,荀子更加注重“禮”的作用。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后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在政治思想上主張“禮治”與“法制”相結合,禮敬君子,法治小人。代表作品:《荀子》

          7、韓非子-中國古代的法學大家

            韓非子(前280-233),戰國人。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學術思想繼承了老子的“道”,但把道理解為事物發展的規律,發展了荀子的“性惡論”。在政治上,主張以法為主的“法術勢”結合。代表作品:《韓非子》,其中韓非子的著作中還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聞的成語:如,自相矛盾,諱疾忌醫,三人成虎等(三個人謊報城市里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作事

          8、晏子-中國古代著名的“民本”思想家
            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名嬰,字平仲,春秋齊國人。在君臣關系上,他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觀點,即君臣互補,取長補短,而非一味附和。
             他是一位無神論者,相信人民的力量,認為統治者應當親民愛民,采用“民本”的思想治理國家。代表作品:《晏子春秋》

          9、董仲舒-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董仲舒(前176-104),董仲舒的老家廣川(今河北省衡水市景縣廣川鎮西漢人。董仲舒向武帝提出了“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主張,提出了“三綱五常”的思想觀點,是儒家的“王道政治”和“仁政思想”。是他將儒家思想發展到新的高度,代表作品:《春秋繁露》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智、信。[1]

           10、朱熹-中國古代著名理學家

          理學又稱道學,是以研究儒家經典的義理為宗旨的學說,即所謂義理之學。  

          朱熹(1130-1200),子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南宋人。   朱熹的學術思想繼承合發展了二程(程灝hao、程頤,兄弟兩個,北宋哲學家、教育家、詩人和北宋理學的奠基者)的思想,被后世稱為朱程理學。 在知行問題上,提出“知先行后”,認為明白義理才能有所作為。代表作品:《四書章句集注》、《四書或問》、《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周易本義》、《易學啟蒙》。

          朱子讀書法是古代最有影響的讀書方法論,為宋代理學家朱熹的學生匯集他的訓導概括歸納出來的,共六條: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朱子讀書法是我國古代最系統的讀書法,集古代讀書法之大成,值得認真研究和參考。

          朱子讀書法”六條,即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這是由朱熹的弟子對朱熹讀書法所作的集中概括。其中循序漸進,包括三層意思:一是讀書應該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顛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謹守之”;三是不可囫圇吞棗,急于求成。熟讀精思即是讀書既要熟讀成誦,又要精于思考。虛心涵泳中的“虛心”,是指讀書時要反復咀嚼,細心玩味。切己體察強調讀書必須要見之于自己的實際行動,要身體力行。著緊用力包含兩方面的意義:一是讀書必須抓緊時間,發憤忘食,反對悠悠然;二是必須精神抖擻,勇猛奮發,反對松松垮垮。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強調讀書必須精神專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謂“持志”,就是要樹立遠大志向,并以頑強的毅力長期堅守。

           

           

           

           

           

           

           

           

           

          本周-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語句

          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它的字面含義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于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想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

          老子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于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谷王(江海)。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于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么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久久精品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