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mpw28"></samp>
<xmp id="mpw28"></xmp>

<samp id="mpw28"><ins id="mpw28"><ruby id="mpw28"></ruby></ins></samp><progress id="mpw28"><bdo id="mpw28"><dfn id="mpw28"></dfn></bdo></progress>

    <tbody id="mpw28"></tbody>
  • <samp id="mpw28"><ins id="mpw28"></ins></samp>

    1. <tbody id="mpw28"></tbody><samp id="mpw28"></samp>
    2. <menuitem id="mpw28"><strong id="mpw28"></strong></menuitem>
      1. <menuitem id="mpw28"></menuitem>
        1. 理論研究

          當前位置: 首頁 / 理論研究
          23-論優化高校后勤服務模式與推進后勤社會化改革
          發布時間:2018-06-30瀏覽量:7727

          論優化高校后勤服務模式與推進后勤社會化改革

          朱貴強

          [摘  要] 本文從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目標、形勢和模式入手,歸納了當前高校后勤運行的基本模式,簡要分析了三種主要運行模式的利弊。并以當前大部分高校正在運行的“依賴型”模式為重點,就如何優化高校后勤服務模式、推進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提出解決辦法。

          [關鍵詞] 高校后勤;服務模式;優化;社會化改革

          一、當今高校后勤運行模式與利弊

          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至今,模式多種多樣。歸納起來分為三大類:一類為“聯辦型”,二類為“合作型”,三類為“依賴型”。“聯辦型”模式是校際間聯合辦后勤。其方法是由若干所高校聯合起來,組成后勤控股公司,以連鎖、聯營方式形成后勤服務網絡,為各高校提供后勤服務。聯辦型模式可以避免學校直接辦后勤,可以代表政府和高校行使后勤保障的職能,保持教育特色;可以有利于大宗采購,實現規模效益;可以緩沖改革壓力避免直接引進社會力量帶來的震蕩。但也有不足,高校聯合后勤集團公司在高校的特殊市場缺乏競爭機制,易形成新的行業壟斷;聯合后勤集團公司機構重疊,辦公場所和人員配置成本增加;資源不易共享;各校還得有一整套維持日常后勤工作的人員,如飲食服務、水電和教學科研設備維修,校園、教室保潔和宿舍管理等。“合作型模式”是高校與社會合作辦后勤。學校后勤與社會第三產業聯系,讓社會參與高校后勤服務。這種模式是比較徹底的改革方式,是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追求的理想模式。但目前國內仍處于嘗試階段,社會電信業、餐飲業、衛生保潔行業、都已進入高校市場。但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社會行業參與高校后勤競爭,往往帶有投資色彩,在獲取最大的利潤回報與減輕學生負擔之間的矛盾沖突時有顯現。實際上學校有些后勤服務保障工作是不宜交給社會的,如高校的多媒體設備的運行與維護管理、水電維修保障、教室的管理、學生宿舍管理等等。“依賴型模式”是目前大部分國內高校后勤運作模式。“依賴型模式”、顧名思義就是依賴學校辦后勤。現在,大部分高校施行“甲、乙方管理體制”,從表面上看,乙方與學校分離了,實質上所謂后勤經濟實體(有的稱為“后勤集團”、也有的稱為“后勤服務總公司”)卻仍然依托高校母體、為學校提供后勤服務保障。

          二、“依賴型模式”下推進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優劣分析

          當前,“依賴型模式”仍然是目前大部分國內高校后勤運作的主要模式。施行這一模式的高校,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用工制度的改革上均發生了一些變化和進步,運行機制也隨之有一定的更新。在此機制上,其基礎設施、大型設備仍由政府和學校投入,但小型設備及“合同制員工”的福利和待遇主要由后勤集團或后勤經濟實體承擔。從這個意義上講減輕了學校和政府的負擔。如:淮陰師范學院后勤管理為甲乙方管理模式,后勤管理處代表學校(甲方)與后勤服務集團(乙方)每年簽訂《餐飲服務協議》,《物業服務協議》,對飲食品種、餐飲衛生,綠化養護、工程維修、施工等均做出了明確規定,做到目標責任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到位、保障措施有力。每年后勤管理處還會同校長辦公室、學生處、教務處、團委領導及學校師生代表等對后勤集團餐飲、校園物業等服務工作(含綠化建設工程與養護)進行測評與意見反饋,有力推動了學校后勤服務工作不斷向前發展;而后勤服務集團也通過為學校提供強有力的后勤保障服務,經審計結算、獲得學校的服務經費;為學校承擔了事企編制職工余60人及合同制員工近600人的工資和福利待遇,也為學校化解了矛盾、減輕了負擔。

          多年來,“依賴型模式”辦后勤的高校一直在保持“小社會、大而全”,“校校辦后勤、后勤辦社會”,后勤服務經費投入不足,學校費用只是個“吃飯財政”,后勤設施陳舊老化,有的校園擁擠,有的教室、運動場所不夠用,有的運行機制不活,還有的人力資源管理給學校帶來很多后患;這些都是改革發展的“瓶頸”,嚴重制約著高校的改革和發展。

          三、如何優化高校后勤服務模式,推進后勤社會化改革

          (一)要有明確的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方向

          應按照有利于維護學校穩定,有利于提高后勤服務保障能力,有利于高校后勤的和諧與穩定的要求,有利于減輕學校負擔,有利于提高后勤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方向,結合各高校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深入推進高校后勤服務與社會化改革,逐步建立并完善新型高校后勤服務保障體系,充分發揮“三服務”、“二育人”的功能,更好地為教學、科研和師生員工的生活服務,實現學校滿意、師生滿意和后勤員工滿意的目標。

          (二)要堅持“六個原則”

          一是要堅持社會公益性原則。無論是企業法人實體、還是模擬企業運行的 “高校后勤集團、后勤服務總公司等”,都不能以追求其利益最大化為目的。二是要堅持市場導向的原則。進一步明確學校與后勤服務保障部門的責、權、利關系,逐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型高校后勤管理體制。三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堅持

          “三服務、兩育人” 的宗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四是要堅持優化高校后勤資源配置的原則。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高校后勤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優化配置高校后勤資源。五是要堅持和諧穩定的原則。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與社會、學校和師生的承受程度有機統一起來,以改革促和諧,以發展固和諧,以穩定保和諧。六是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的原則。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因校制宜、分類指導,堅持一校一策,因地制宜,正確處理高校后勤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

          (三)應正確理解什么是“社會化”

          所謂“社會化”是相對“學校化”而言的,高校后勤在改革的過程中經歷了一個“化出去”和“化進來”的變化,所謂“化出去”、“化進來”,就是說凡是社會上能干的事情,就讓社會去辦,高校不要自己再干了。一時難以交給社會干的事情,就用社會化的機制解決。通過優化現行后勤運行機制,在“準后勤企業”內部,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如校園、公寓、教學樓、綠化等物業管理施行交差競爭、多團隊獨立核算的模式,不失為現行打破上述“瓶頸”的一種有效手段。

          (四)要大力強化高校后勤服務和管理的保障措施

          1.加強高校后勤改革工作的領導和后勤市場的監督管理。

          2.落實高校學生食堂所用水電氣執行居民價格政策和政府對學生食堂的稅收優惠政策。

          3.建立健全政府應對高校學生食堂物價波動調控機制,在學生食堂飯菜價格上調較高時,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給予臨時伙食補貼。

          4.要建立高校學生食堂飯菜價格應急調節機制,從事業收入或其他收入中,按生均不低于年度學費 2% 的標準,設立學生食堂飯菜價格平抑基金,保證學生食堂飯菜價格隨市場物價波動進行合理調控。

          5.拿出不低于5% 的高校編制,專門用于充實后勤管理隊伍和技術骨干隊伍;同時,要做到后勤在編在崗干部職工的使用、職稱評定、工資待遇等要與學校其他在編在崗干部職工一視同仁。

          6.在條件成熟的高校成立后勤法人實體。

          (五)應以優化高校后勤服務和運行模式為重點,突破上述“瓶頸”

          1.要明確后勤服務保障的范圍。應因地制宜,凡屬為教學科研服務、為師生員工生活服務及后勤保障范圍的資產、資源和服務性勞務的校內后勤服務、非經營性用房、校內服務性實體等,逐步劃歸校后勤服務保障部門統一歸口管理。

          2.要探索穩步開放和拓展服務市場。各高校應結合實際,充分發揮市場作用,以 “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做好校內引進后勤資源和拓展校外市場工作。要在保證學校穩定的前提下,在條件成熟的地方逐步開放校內后勤市場,引入優質服務資源,將部分后勤項目以契約方式移交社會服務企業經營,提高資產經營效益,改善服務質量,提高勤服務水平。

          3.要允許和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及現有模擬企業運行的后勤集團 (準公司)依法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成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法人實體,實現產權明晰、責權明確、校企分開、管理科學。允許和鼓勵后勤經濟實體在保障本校后勤服務的同時,充分利用現有的后勤資源,積極拓展校外市場,為其他高校提供優質、高效的后勤保障服務。

          4.應進一步理順高校后勤資產關系。高校所有后勤服務項目劃分為經營性項目和公益性項目,所涉及的資產分別為經營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后勤資產由學校資產管理部門統一管理,按照國家和各省的有關政策規定,對非經營性資產應實行

          “零租賃”,由后勤服務保障部門無償使用,確保高校后勤服務的公益性;對經營性資產行有償使用,其收益用于彌補高校后勤投入的不足。

          (六)要在高校后勤認真落實勞動社會保障、及服務收費等制度

          1.高校應認真貫徹落實 《勞動法》、《勞動合同法》,依法與編制外用工人員簽訂勞動合同,為其繳納社會保險。

          2.積極促進編制外用工人員合理流動,保證編制外用工人員社會保險關系的轉移、接續工作有序開展。

          3.認真落實編制外用工人員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切實保障其合法權益。

          4.積極創建新型高校后勤企業文化,創造 “平等、和諧、團結、競爭、奮進”的高校后勤工作環境。

          5.要進一步完善和規范后勤服務收費制度。要明確學校與后勤的 “責、權、利”關 系,由學校合理核定后勤服務收費的范圍和標準,事業性收費按照有關規定申報辦理。

          6.要建立健全市場準入與退出制度。各地、高校后勤應根據當地或高校自身的具體情況和實際,制定高校后勤服務實體的市場準入條件和招投標的實施辦法,明確規定企業的準入條件。各高校可視具體情況對本校的后勤服務實體準入予以適當照顧。

          (七)要加強對高校學生食堂和學生公寓的管理

          1.各高校應強化學校食堂責任人的食品安全責任意識,嚴格學校食品安全責任追究制度。

          2.要建立健全高校后勤物資準入和食堂原材料集中采購、進貨檢驗、記錄索證制度,引導和鼓勵食堂進一步改善衛生條件。

          3.有關行業協會應加快制定高校學生食堂和學生公寓管理指導綱要、行業標準、評定標準等,指導高校開展學生食堂和公寓標準化建設,實施標準化管理。

          4.應努力創造條件,實現區域學校后勤物資聯合采購,條件成熟的應建立 “農校對接” 的采購模式,增加采購透明度和飲食安全保障程度,積極促進高校餐飲行業的產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黎玖高.高校后勤中長期改革發展規劃綱要[J].高校后勤研究,2011(3).

          [2]崔玉平.高等教育制度創新的經濟學分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95.

          [3]陳國興、肖竟章.構建實體運作模式加快后勤社會化改革進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2(12).

          [4]于國安.對目前我國高校后勤服務社會化的分析[J].教育與經濟,2002(1): 62.

          [作者:淮陰師范學院后勤服務集團長江路校區物業服務中心主任,高級經濟師]

          (來源:《高校后勤研究》2016年第3期)


          久久精品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