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戰“疫”中的云服務——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高校后勤服務管理工作的思考與實踐
(揚州大學后勤保障處)
黨委書記 朱春生
年初至今,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席卷全國,并迅速蔓延,牽動人心。在這場沒有硝煙的防疫戰中,身處漩渦中心的武漢向全國乃至世界展現了一座英雄城市的堅強與擔當。高校后勤系統的同志們在疫情防控的最緊要關頭,始終堅守崗位,識大體、顧大局、不畏艱險、頑強不屈,主動投身疫情防控斗爭,為全國戰“疫”取得積極向好態勢作出了重大貢獻。
揚州大學是一所擁有5萬名全日制在籍學生和7千余名教職工的規模大校,7個校區分布在揚州城的東西南北。學校后勤保障處主要承擔餐飲、公寓、物業、醫療、幼兒教育、水電、維修等保障性工作。
自疫情發生以來,學校后勤主動適應勢態發展,化危為機,主動求變,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原有的信息化建設基礎之上,創新服務模式,將線下服務搬上“云端”,提供一站式校園“云服務”,實現疫情防控工作和事業發展“兩手抓”“兩不誤”,有效提升了校園“免疫力”。
一、全局統籌,密織應急治理“云網格”
“云網格”指的是借助信息技術,按照一定的功能和區位標準將校園細化為線上管理條塊,實現疫情期間定位精準、底數清晰、責任明確、方法到位、督促嚴實的校園應急治理格局。一是依托后勤,推動網格下沉。后勤工作涉及到師生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涵蓋校園教學、科研、管理各個環節。疫情發生以來,我校充分發揮后勤服務體系覆蓋面廣、牽扯度深、影響力大等優勢,將防控部署工作前移,依托后勤保障處成立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協調推進防控、教學、科研等工作,實現了網格下層、前沿部署、全域覆蓋。二是立體布局,促進網格交織。縱向編織“學校決策—基層管理—個體防護”等彼此嵌套的管理網格,橫向構建“物業—飲服—公寓”等協同互補的物理網格。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實現不同網格之間的互聯互通、聯防聯控,有效融通不同網格之間的信息、物資和管理壁壘,全面系統地了解和分析校園安全勢態和服務成效。三是全員參與,激發網格自治。疫情防控是一項人人參與的大棋局。我校后勤合理劃分行政決策、基層管理和個體參與的職能邊界,以規則治理為基礎、以權責下移為動力、以節點管控為保障,激發后勤員工參與校園安全治理共同體建設,員工參與率、日自查率均達到100%。
二、全域覆蓋,搭建后勤服務“云平臺”
一是開發教職工動態信息報送系統。依托大數據技術,全面排查教職工離揚、返揚、外出旅行、境外等動態活動情況和健康狀況,指定專人做好重點關注地區教職工的日常聯系工作,系統累計運行110余天,收集防控信息90余萬條,做到人員全覆蓋、無遺漏。二是構建立體化在線辦公網絡。后勤作為學校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持續優化在線辦公系統,推廣揚大云盤、Web VPN、“學習強國”、騰訊視頻會議等校內外在線辦公系統的研發、引進和推廣,建立立體化的“云辦公”支撐體系。三是布局網上后勤產品矩陣。長期以來,我處高度重視網絡化、數據化、智能化的技術開發和儲備,先后研發“維修預約搶單”“智能化點餐配送”“風險源實時排查”等系列信息產品矩陣。疫情期間,這些布局發揮了重要作用,后勤根據需求進一步對原有產品進一步優化升級,實現了云部署、云辦公、云服務的無縫對接和精準匹配。
三、全面提質,開展后勤團隊“云培訓”
一是繃緊疫情防控“安全弦”。通過后勤新聞網站、微信公眾號、QQ工作群等網絡渠道,及時發布相關防控信息,引導師生科學理性認識疫情。先后完成2052人次各類職工的防疫知識培訓,提升了大家的防控意識。二是提升特殊時期“服務力”。運用江蘇高校疫情防控培訓平臺和學校防控新冠肺炎專題網站等,對醫療、物業等技能人員進行專業培訓,面向全體教職工開展個人防護與消毒等安全知識培訓。同時苦練內功,利用疫情帶來的“空窗期”全面加強后勤職工的業務技能培訓,有效提升了應急治理和業務能力。三是守好應急治理“法紀關”。防疫關鍵期亦是校園矛盾的凸顯期,更是服務性工作難點、盲點、堵點疊加期,后勤窗口更容易成為矛盾宣泄口。保質創優做好服務的同時,更需依法依規完善保障體系。我校持續開展“法紀誠信責任”教育,加強校紀校規的宣傳教育,突出法治教育、紀律教育和責任教育。
四、全程貫通,激發線上線下“云智慧”
一是全景式監控后勤保障。特殊時期,學校充分整合后勤、安保、信息等部門合力,通過校園安全監控平臺,實現后勤保障工作的全景式、遠程化、非接觸管理。如物業保潔人員通過校園監控視頻實時查看校園公共環境衛生狀況,實施精準清掃。二是全天候提供精準服務。校園零星維修采取“線上預約搶單”模式,嚴格實行劃校區、包干到人的維修方式,46名維修人員按校區劃分在6個區域,進行錯峰維修、文明服務、工完場清。日平均受理維修單200余單,為在校師生提供精準 “無接觸零修”服務。三是全方位提升安全保障。我校后勤除做好食堂的常規防控工作以外,假期為留校學生配送蔬菜到“戶”,適時開通了線上訂餐服務,實現“點餐-制作-送餐-評價”一體化服務機制。四是全覆蓋開展幼兒云課堂。幼教中心結合實際,精心設計幼兒線上“宅”課堂,組織“每日一習慣、每日一學習、每日一游戲”線上教學,召開云端家長會,確保幼兒“延學不停學”。
五、全心服務,建立防疫綠色通道“云關懷”
疫情期間,學校后勤保障處堅持立足校情,結合實際,通過多種方式積極優化升級“云服務”,打通全員育人“最后一公里”。一是遠程接單收獲“隔空秀愛”。為將疫情給學生帶來的不便降到最小,在學生返校前,宿管阿姨通過QQ,微信等方式開始隔空“接單”,累計幫忙晾曬近三萬床被子,并有序歸位。該事件被人民網點贊,網絡閱讀關注量超1.8億。二是“綠色通道”保障安全物流。為控制流動,學校在各校區設立快遞件的校內接駁點,開辟取件通道、采取場所通風、間隔排隊、智能快件箱等方式,減少人員直接接觸。三是“小灶服務”彰顯后勤擔當。特殊時期,學校為教職工慢性病購藥開通線上預約服務,建立線上咨詢醫學專家服務平臺。居住在青年教師公寓的外地教師返校居家14天隔離期間,學生食堂承擔起了這100多位外地教師三餐配送、生活物品代購、快遞收發等衍生服務。
非常時期,“非常”之舉。學校切實把共同抗擊疫情斗爭作為推進后勤管理服務的重要實踐,遵循領會“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工作規律,探索發展了后勤日常管理服務的“云服務”新模式,云聚一批人、云匯一股力、云織一面旗。未來,我們將進一步開發利用好這些服務育人的寶貴資源,以建設一流后勤為契機,瞄準改革創新前沿,引領后勤管理方向,為推動高校后勤改革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