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極端天氣成為常態,世界將會怎樣?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曾表示,極端天氣事件已經成為常態。這意味著更嚴重的極端高溫和暴雨洪水等災害天氣,會更頻繁地發生,影響甚至威脅到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數據顯示,1970年以來的50年,是過去2000年以來最暖的50年;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濃度為415.7ppm(百萬分之一),且目前仍在增加,達到200萬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最近10年,北極年平均海冰面積縮至185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自1900年以來,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速率,比過去3000年中的任何一個世紀都要快。
氣候系統的變暖將至少持續到本世紀中期。未來20年,全球溫升(相較工業化前水平)將達到或超過1.5℃。
氣候變化背景下,水循環也將加強。陸地降水的增幅要高于海洋或全球平均水平,全球范圍內的季風降水預計將增加,特別是在南亞和東南亞、東亞和除薩赫勒西端外的西非。在融雪徑流主導的區域,未來春季融雪將提早,徑流峰值也將增大。在太平洋島嶼以及北美洲和歐洲的許多地區,強降水及其導致的洪澇會變得更強、更頻繁。在非洲、南美洲和歐洲的一些地區,農業和生態干旱的頻率和嚴重程度也將增加。
此外,未來山地和極地冰川會持續融化數十年或數百年,北極在2050年前可能至少在9月出現一次無冰現象。由于持續的深海變暖和冰蓋融化,海平面也將持續上升數百年至數千年,海平面變化將導致大部分沙質海岸遭受侵蝕。
與此同時,全球許多區域出現并發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復合型事件的概率將增加,比如高溫熱浪及干旱并發,極端海平面和強降水疊加導致復合型洪澇事件加劇。
目前氣候變化已經造成廣泛的不利影響,涉及水、生態系統、健康、經濟等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的多個方面。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受強降水或干旱事件增加影響的人口約占10%。全球約40億人每年至少會經歷1個月的嚴重缺水。全球超過4000個物種中的約一半受氣候變化影響已發生遷移,并且有三分之二的春季物候提前發生。氣候變化對氣候敏感疾病、營養不良以及精神心理健康等的威脅正在增加。此外,熱浪、洪水和干旱等使得糧食產量降低,進而危及糧食安全。
未來,自然和社會系統面臨的多種氣候變化相關風險還將進一步加劇。預計到全球溫升達1.5℃時,陸地生態系統中面臨滅絕高風險的物種比例最高達14%,到2℃和3℃時進一步上升至18%和29%。在水資源和生態系統中也可能出現一些不可逆轉的風險,比如低海拔冰川消融、超過生物的耐受閾值從而造成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的喪失等。
(作者系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影響適應室副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