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2012年2月14日,《人民政協報》刊登人物通訊,介紹青島黃海學院董事長劉常青播撒愛心教育的事跡,原文照錄。劉常青董事長認為:愛是一種信仰,愛是一種文化,教育的本質是愛,推廣“愛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務。在劉常青董事長的帶領下,青島黃海學院實施校園無貧工程,讓愛與社會鏈接,推展愛的循環,已形成青島黃海學院辦學新的文化自覺和文化風尚。
愛心無價,奉獻至上——記青島黃海學院董事長劉常青
1996年,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民建會員劉常青創辦的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青島職工培訓學校應運而生,這是青島黃海學院的前身。今日青島黃海學院今非昔比,她已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科為主體的民辦本科高等學校。辦學15年,劉常青推廣愛的教育、播種愛的奉獻,設計愛心循環,創新大學愛心文化,培養了大批社會主義建設者,為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愛心暖寒窗
劉常青認為,民辦教育必須樹立以人為本、以民為基的教育理念,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教育的根本宗旨。為了人民辦教育,辦好教育為人民,必須對教育傾注無限的愛,把愛化解到每一位受教育者身上,用愛把每一位受教育者扶起來,使他們在愛的生態環境下成長,內化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以愛心主導教育公平,給“弱勢群體”留足接受教育的“空位子”,身體力行國家教育公平基本政策。劉常青說:“大學教育要貫徹‘有教無類’的原則,保障每一位合格青年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尤其不能把‘弱勢群體’拒之大學門外。”2004年級學生劉仕春,17歲讀初中時因生活所迫輟學,又因意外電擊失去雙臂,絕望中的她帶著優秀的高考成績站在青島黃海學院的門口,這是大學很不好收留的學生,劉常青把她領進校門,給了她從成長到留校、成家和成才的心路引領。劉仕春已成為青島黃海學院一名教師,并榮獲青島市優秀共產黨員、“感動青島十佳人物”等稱號。她多年的“心靈勵志之旅”講座,感動了無數大學生和殘疾人,成為山東又一位張海迪式青年。在青島黃海學院的校園里,不時會看到有某些殘疾的大學生,他們沒有失落,高興地走進這座高等學府,在教育公平的環境里流露著求學的自豪。
實施“校園無貧工程”,用愛心為貧困學生排憂解難,保障學生不因貧困而輟學。劉常青說:“教育的人人性是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的重要教育觀念,保障家境貧困的學生學習不掉隊,是貧困學生面臨的困難,更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責任,我們要用愛心撫平這些學生的心痛,又要為他們成才勇于擔當。”為資助家境貧困學生求學,學校著力建設“獎、貸、助、補、減”和“綠色通道”等學生資助體系,使貧困生受益。2011年學校為貧困學生補助、學費減免、特別減免、陽光助學及勤工助學等支出共計450萬元,涉及5000余名學生。同時,積極開拓以儒商為主體的社會支持體系建設,把捐資助學的主要對象鎖定為貧困大學生和創業大學生,讓他們學而無憂,創新有成。在劉常青的帶領下,黃海學院人“愛在黃海”的“師愛精神”和“校園無貧”的理想,已凝煉為教育自身的文化自覺與自信。
愛心走四方
青島黃海學院的教育資源和資金積累并非十分雄厚,但在劉常青的帶領下,這所學校樂善好施,扶貧濟困,構筑沒有圍墻的愛心體系,倡導“教育是一家”的職業精神,不分畛域地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尤其在支持西部欠發達地區教育發展方面盡綿薄之力。
1995年,中華職業教育社啟動“溫暖工程”。秉承“為國分憂、為民效力、急人所急、雪中送炭、燈亮一盞、光灑成片”的指導思想,通過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職業指導和職業介紹,提高城鄉富余勞動力和困難群體的勞動技能和職業素質,幫助其實現穩定就業,并動員社會力量積極支持、參與,共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2010年10月, 劉常青參加中華職業教育社“溫暖工程”實施15周年座談會并捐款100萬元,以表達對“溫暖工程”的支持。
在劉常青的倡導和組織下,青島黃海學院2005年向西藏日喀則教育局捐款10萬元、2009年向膠南市六汪鎮教育和衛生事業捐助160萬元、2008年向“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區捐款捐物累計達30余萬元、2010年向“4·14”玉樹地震災區捐款10萬余元、2005年向印尼海嘯和地震災區捐款……近些年來,劉常青代表青島黃海學院向我國基礎教育事業和社會公益性事業捐款達600余萬元。
望著這些滾動的地名和跳躍的數字,對于實力雄厚的大企業集團,這些捐助也許輕一舉而成,但對于剛剛成立15年的一所民辦學校,那是跳動的愛心、舉動的全力、真誠的奉獻。劉常青所組織的每一項捐助,都是愛心的凈化和升華,都是對“教育是一家”的職業精神的踐行。青島黃海學院“愛心走四方”的實踐,也正在孕育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獨特學校文化。青島黃海學院的善行善舉,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嘉許。同時,劉常青董事長榮獲中華職教社“黃炎培杰出校長”、山東省民建”優秀會員”、青島市“紅十字特別奉獻獎”等多項殊榮,可謂實至名歸。
愛心大循環
劉常青認為:愛心大循環是學生在學校接受愛的教育,得到愛的幫撫,畢業后應傳承創新學校愛的文化,繼續向社會奉獻愛心,讓學校的愛與畢業生的愛形成社會互動與循環。同時他還認為,愛是一種信仰,愛在信仰中才能循環;教育的本質是愛,推廣愛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務;鑄造愛魂和培育愛力是實現教育愛心大循環的保障機制。
他對愛魂鑄造的理解:一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師生教育之中。強化教育引導,創新教育方式,培育師生愛祖國、愛人民、愛教育、愛學生的共同人生理想。為增進教育效果,他主張除學校開展自主教育外,還實施“文化名人進校園”工程,使教育形成互動,深入有效。二是師魂鑄造。教師師魂內涵是:奉獻精神,創新精神,師愛精神;嚴謹篤學,求真務實,業務精良;愛崗敬業、為人師表、人格魅力。教師應以高尚的職業精神、完備的職業條件和健全的職業品格鑄成教師的內在氣質。三是建設以愛為本源的學生人文內化和行為養成教育機制,培養履誠崇愛、扶貧濟困的愛心傳承創新人才。
對愛力的踐行。劉常青說:“愛力是一個人在長期的實踐中所積淀的文化力,愛力的“釋放”是其價值意義,但這種釋放是無代價的、自覺的。”在愛心循環中,他把貴州省畢節市威寧職業技術高級中學116名貧困地區學生接到青島黃海學院免費學習,打造校際愛心循環人才培養模式,廣受好評。在劉常青的倡導下,青島黃海學院“愛心大循環”形成新的文化風尚。
劉常青堅守愛心無價,奉獻至上的教育觀,把青島黃海學院帶到一個新的文化高度,贏得信任和社會尊重,愿年輕的青島黃海學院在劉常青董事長的帶領下,以愛心開啟更加的美好,著陸更多的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