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尋“雷鋒”
3月1日,在紀念雷鋒同志去世50周年的前夕,青島黃海學院雷鋒紀念館正式落成,雷鋒講壇青島黃海學院分壇也同時啟動,這也成為國內高校首個雷鋒紀念館,紀念館總面積300平方米,門口樹立了高3.45米、重5噸的大理石雷鋒塑像,共有近400副珍貴圖片及雷鋒原聲音頻資料,面向社會開放。
3月7日,記者見到該學校的團委書記張艷,她正接著一個周邊社區要過來參觀的電話。她告訴記者:“從雷鋒紀念館落成后,我每天都得接到五六個這樣的電話,現在由于人手不夠,我們開始集中培訓一些學生作為場館的講解員,以接待來訪的群眾。”
學院黨委副書記宋慶澤告訴記者:“從2003年轉為高職學校后,青島黃海學院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同時也是雷鋒精神在學校扎根綻放的時期,從當年起,我們每年都會邀請雷鋒班班長為新生做報告。”
2011年3月,黃海學院組織學生在雷鋒班老班長曲建文帶領下,去遼寧撫順市雷鋒生前所在團、雷鋒紀念館和雷鋒精神研究所探尋“雷鋒”,并達成了在黃海學院設立“雷鋒講壇青島黃海學院分壇”的協議,這是全國第二家設立該分壇的院校。
隨后,黃海學院又開始籌備雷鋒紀念館。雖然建館的決定做下了,但校內現存的館藏品太少,在聽說浙江金華有位學雷鋒環保老人曹榮安老先生后,學院又南下浙江,經過和老人耐心的溝通,收集到了1963年《中國青年雜志學雷鋒合訂本》和當時的畫報、瓷器等實物,接下來趕赴雷鋒的故鄉——湖南望城,收集早期中外文版本學雷鋒書籍、宣傳品、實物等150余件。
與時俱進學雷鋒
為什么鐘情于雷鋒,又為什么下這么大的力氣去宣傳雷鋒?從事學生教育多年的宋慶澤告訴記者:“作為一家民辦高校,花這么大的力氣學雷鋒是因為我們覺得雷鋒精神不過時,而且很博大,不僅僅是助人為樂的,還應該包括諸如愛崗敬業這些當代產業工人必備的素質,而這與我們人才的培養目標又恰恰是匹配的。”
該學院的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2009級學生高新峰告訴記者:“大學生學習雷鋒精神其實是很有必要的,之前我在QQ群里曾經與一些同齡人產生過這樣的討論,很多人對雷鋒精神不屑一顧,拿前一陣瘋狂討論的‘老人倒地該不該扶’舉例,我覺得就應該馬上扶起來,不單單是老人,就算是個壯年人、小孩、婦女,也得扶,如果扶起來讓人訛上了,那是他不對,但不扶就是我的不對。”
除了對雷鋒事跡的一些追憶和宣講外,黃海學院還“與時俱進”學雷鋒,宋慶澤告訴記者:“雷鋒精神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不是撿個螺絲釘,也不是扶老太太過馬路這么簡單。從2011年11月開始,我們將雷鋒精神與弘揚青島市的紅飄帶精神結合起來,在學校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這體現的其實就是在發展中學雷鋒。”
身邊處處有雷鋒的影子
近十年的學雷鋒路也讓黃海學院成為了培養優秀人才的搖籃。前文提到的高新峰其實是接過了哥哥的接力棒,他的哥哥也是黃海學院的畢業生,目前已經在淄博開起了自己的公司,而在校期間,兄弟倆多次利用自己的電腦技術為學校提供技術支持。
“像這兄弟倆的例子挺多,也許他們做的事情都不算太大,但處處都能體現他們對雷鋒精神的理解。”張艷告訴記者,“學校老師王文慧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她做的事也許在外人看來微不足道,但在受過幫助的學生里一直感恩于心。”
記者見到王文慧時,已有身孕的她談到這件事還略顯羞澀:“其實真沒什么,2008年我來到學校擔任綜合學院機電工程系的班主任,過八月十五的時候,我就發現有好多學生因為路遠都不回家,大概有30多個人,我就把他們召集到一起,給他們發一些月餅、糖果什么的,讓他們有家的感覺。”
與王文慧的事相比,“維納斯女孩”劉仕春似乎更加讓人動容。2004年9月,17歲時失去雙臂的劉仕春以新生身份進入黃海學院。院長劉常青得知后,決定每月給予其800元生活補貼,并免除其大學期間的一切費用。
受到幫助的劉仕春經過四年學習順利畢業并留校任教,而其后她也想到了回報社會。2007年8月,劉仕春了解到母校四川資陽市伍隍中學高二年級有一批“貧優生”,這些成績優異的學生中有的是孤兒,有的父母雙雙下崗,有的由爺爺奶奶撫養長大,生活非常艱難。知道這一情況后,她立即提出捐助這些學生完成高中學業,并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2010年劉仕春受邀參加山東省殘疾人代表團,11月10日,在上海世博會生命陽光館,她表演了自己拿手的口書技法。
摘自《大眾日報》2012年3月14日 十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