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mpw28"></samp>
<xmp id="mpw28"></xmp>

<samp id="mpw28"><ins id="mpw28"><ruby id="mpw28"></ruby></ins></samp><progress id="mpw28"><bdo id="mpw28"><dfn id="mpw28"></dfn></bdo></progress>

    <tbody id="mpw28"></tbody>
  • <samp id="mpw28"><ins id="mpw28"></ins></samp>

    1. <tbody id="mpw28"></tbody><samp id="mpw28"></samp>
    2. <menuitem id="mpw28"><strong id="mpw28"></strong></menuitem>
      1. <menuitem id="mpw28"></menuitem>
        1. 《人民政協報》刊發我院董事長劉常青專題訪談文章

          2012-08-16 16009 作者: 來源:

          編者按:8月1日,《人民政協報》刊發我院董事長劉常青專題訪談文章——《把學校的根扎在區域經濟的土壤中——對話青島黃海學院董事長劉常青》。該專題文章從劉常青董事長創辦黃海學院過程中的天道酬勤、贏在定位、延伸責任三個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辦學理念、教育思想和社會責任意識。《人民政協報》對黃海學院在發展中所形成的“‘文’氣十足”的底蘊給予高度評價。《人民政協報》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的機關報,也是唯一的在海內外有廣泛影響的全國性統一戰線報紙。我院董事長劉常青是中國民主建國會(簡稱“民建”)的優秀成員,在投身教育事業發展的同時,一直高度重視社會發展并為之建言獻策、盡心盡力。

           

          把學校的根扎在區域經濟的土壤中

          ——對話青島黃海學院董事長劉常青

          青島黃海學院是一所以職業教育見長的本科院校,但是我們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車間和實訓設備,而是孔子塑像、雷鋒紀念館、文化館、圖書館……這里“文”氣十足。該學院董事長劉常青認為,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技能型、技術型應用人才,但是,讓孩子們懂得奉獻,多一些文化修養,視野開闊一些,總歸是有好處的。

          在青島市開發區教育局副局長隋俊昌看來,近幾年,教育改革向內涵深入,各階段生源總量萎縮,種種原因導致民辦教育整合重組、優勝劣汰的趨勢日益明顯,特色和質量是任何一家民辦教育機構都務必跨越的關口。“黃海學院是當地邁過這兩道關口的優秀民辦教育代表。有兩個佐證:其一,這個1996年從很小的培訓機構開始的學校,一路拾階而上走到今天,職業教育的特色和服務青島西海岸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一直沒有游離,他們在方向上很堅守;其二,與他們一起創業的有很多這樣的機構,這黃海學院起點不是最高,條件不是最好,但他們在辦學質量上孜孜不倦的追求,已經讓今天的黃海學院遙遙領先。2011年4月,教育部批準青島黃海學院為新建普通本科院校。”

          黃海學院依山面海,來者無不夸贊這風水寶地,但對劉常青來說,比風水更“寶”的是人才。

          由于大的政策環境,民辦學校留住優秀的人才尤其是教學管理人才對于學校的發展具有戰略意義。在黃海學院,云集了一批這樣的人才,該學院院長焦奎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青島科技大學原校長,該學院黨委書記是山東大學原黨委副書記……“這些老教育人在不同崗位上經歷了幾十年的歷練,有著對教育的無限執著,退休后,他們樂意在一方真正的教育土壤上繼續耕耘。當然,要聘用這些人來,學校董事長的用人胸襟非常重要。”黃海學院黨委副書記宋慶澤由衷感慨:“我們這些老同志有經驗,但有時候也保守。劉常青董事長對我們非常尊重,給了老校長、老教授們很大的自主空間。

          基于這樣的背景,日前,本刊與青島黃海學院董事長劉常青有了一次促膝相談。

          天道酬勤

          教育周刊:人們往往看到創業者的輝煌,但難以想象創業者的艱辛,從1996年開始到現在,是什么東西吸引你投身教育,又是什么東西讓你堅守到現在?

          劉常青:開始創業前,我是山東膠南職業二中的老師,同時負責就業工作。我發現,一方面,企業招工非常難,青島周邊經濟發展對技術型人才需求巨大;另一方面,學生就業也面臨問題。我從小屬于那種閑不住的人,所以我決定出來創業,培養企業急需的技術人才。

          這十幾年來,企業對技術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的學校也就伴隨著市場需求發展壯大。

          現在回過頭來看,讓我堅守到現在的最大理由是,看到自己學校培養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領到了薪水,開始他們的事業,我就有莫大的成就感。

          教育周刊:如果說今天的黃海學院取得了一些成功,作為這攤事業的創始人,你自己有沒有總結過一些成功經驗?

          劉常青:辦學校要成功,第一要熱愛教育,熱愛能為這份事業帶來不竭的激情,這一點非常重要。其次要勤奮,這兩個字說起來簡單,背后是很多血淚汗水。創業初期,為了尋找單位聯合辦學,擴大招生,我們時常租了廉價的車四處奔波,夜里趕路,白天開會,不知疲倦。記得有一次臨近春節,我們在大雪中趕夜路,車在路上壞了4次,車拉一會兒人,人推一會兒車,當時都沒有意識到安全問題,現在想起來還有些后怕。

          贏在定位

          教育周刊:在新的形勢下,單純靠學費運轉的民辦學校發展面臨很多壓力,我們發現,黃海學院這些年來一門心思做教育,并沒有更多的產業或實業來回哺教育,但學校的發展依然不錯,為什么?

          劉常青:我覺得,我們首先勝在辦學定位上。青島黃海學院15年辦學,主要面向企業、面向職業,為企業培養技術型、技能型人才。這一定位很好地服務了、也適應了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立足山東、立足青島,依托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平臺,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資源與區域經濟的整合。青島乃至山東的發展都必須要有人才支撐,市場上一旦釋放出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人才需求信息,我們能夠迅捷地捕捉,并作出反應,獲得了市場就獲得了發展。

          另外,我們特別重視自己的辦學特色。特色不是政府授予的,也不是自封的,是大學千錘百煉煉就、社會所認可的。工科的特色在我校這十幾年的辦學中逐漸凸顯出來,2011年升為本科院校之后,我們瞄準工學門類中的強勢學科、專業進行培育,希望逐步辦成以工科為主體的本科院校。

          教育周刊:你們將怎么理解和建設這個“有特色”的本科院校,怎么傳承專科期間積累的優勢?

          劉常青:本科教育不是專科教育的“膨化”,專科教育也不是本科教育的“壓縮”,必須用各自的學科理論實施教育,才能保障教育質量。我們以前所培養的人才,他們的職業生涯主要在我國職業帶的下、中游流動。升為本科院校后,教育類別變更,辦學層位上移,教育空間拓展,服務面向放大,我們要建設的是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用型本科院校是適應當代科學技術發展和職業更替需求、一種新生的高等教育形態,主要職能是培養新型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它區別于純理論型、學術型人才,也區別于普通技能型人才。所培養的人才應該具有寬厚的專業理論基礎、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堅實的專業技術能力。

          延伸責任

          教育周刊:如你所講,培養技術型、技能型人才的定位讓學校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學校的成功定位,要在學生的最終就業情況中得到應征和反饋。你學校的整體就業情況如何,學校為學生的就業做了哪些工作?

          劉常青:就業工作其實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僅在最后的應聘環節,其實映射到了教學和管理的深層。我給你講個故事吧:記得有一年,我們的老師帶了一批學生到青島海爾公司接受面試,因為各學校參加面試的學生很多,面試結束已經超過了午飯時間,同學們都很餓。主考官宣布可以開餐,參加面試的很多學生蜂擁餐廳,只有我們學校帶去的學生整齊地坐在座位上原地不動,在老師的指導下才整體起立,排隊去就餐。就這一個舉動,被海爾公司人力資源相關負責人注意到,我們的學生成了海爾公司的“免檢”招聘對象。我們的學生能有這樣的表現,得益于學校的嚴格管理和德育教育。

          除了很多學校普遍采取的促進就業的措施之外,我們還有自己的特色,“召回制”就是其中之一。

          “召回制”是針對因企業裁員、不能發放工資等非學生自身原因,身體素質條件或技能等非主觀原因,而不適應工作崗位的學生,我們將這些學生再度召回學校,免費安排短期再培訓和心理調適,通過就業指導中心再次幫助學生選擇適合的崗位。“召回制”非常受家長和學生的歡迎,增強了學生求職發展的信心,提高了畢業生就業安置質量。

          劉常青,青島黃海學院董事長、青島市政協委員。1996年辭別職業學校教師崗位,開始在民辦教育領域弄潮創業,他掌舵的青島黃海學院目前已成為當地一所重要的本科學院。

          久久精品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