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臣給島城師生講述雷鋒的故事。
全國各地寄給“雷鋒”的信。
1962年,年僅22歲的雷鋒因公殉職。他生前無私奉獻,贏得了人們的尊敬。1963年1月,他生前所在班被國防部授予“雷鋒班”稱號。今年,是“雷鋒班”成立第60年。一甲子的光陰而逝,近日,記者通過曾擔任“雷鋒班”第21任班長、現青島黃海學院武裝部部長李桂臣,聯系到多名“雷鋒班”班長,聽他們講述那些發生在“雷鋒班”里的傳承故事。
憶雷鋒睡在上鋪的“兄弟”
在青島黃海學院,有一名與雷鋒十分“親近”的人,他就是青島黃海學院武裝部部長李桂臣,曾是“雷鋒班”第21任班長。
1979年出生于黑龍江的李桂臣,在1996年參軍入伍。在進入軍營前,他從未想過會進入雷鋒生前所在的部隊服役,“軍營生活,讓我從一個地方青年轉變成為一名真正的軍人。” 為何說李桂臣是與雷鋒十分“親近”的人?剛到部隊時,李桂臣來到“雷鋒班”,就住在雷鋒床的上鋪。老班長上鋪,留給新兵住,是這支部隊里一條不成文的傳統。就這樣,李桂臣和生于1940年的雷鋒“老班長”成了“上下鋪的兄弟”。“‘老班長’的鋪位上,整齊擺放著雷鋒生前用過的被褥、軍裝、軍帽、腰帶。宿舍一側正中,擺放著雷鋒的塑像。”李桂臣回憶,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戰士們休息日帶著修鞋機和理發箱走街串巷,義務為居民修鞋、理發,將廢棄螺絲釘、牙膏皮等收集到節約箱。他說:“雷鋒生前志愿為人民服務,走到哪兒,就把好事做到哪兒。”
“能睡在‘老班長’的上鋪,除了有一份光榮,還有一份責任。”李桂臣告訴記者,“雷鋒班”不是隨便就能進的,需要通過層層選拔,成績優異才能獲得這個光榮的名額。而且,如果在班里表現不佳,考核成績不好,還會被勸退。因此從新兵連開始,李桂臣就努力表現。新兵連時期結束后,從小就著迷開車的李桂臣在部隊報名學習了汽車駕駛,之后被選進汽車連。通過優異的表現,經過連隊選拔后,李桂臣進入了“雷鋒班”。
“能夠到‘雷鋒班’當一名戰士,這一生就很光榮了,而當上班長更是難得。”李桂臣說,“連隊每天點名,第一個就喊出雷鋒,全體答到。”對于李桂臣來說,雷鋒仿佛就在他身邊,“從此我的名字和雷鋒緊緊聯系在了一起,這是我一輩子的光榮。”李桂臣感慨地說,“我們身上除了有雷鋒的光輝,肩上還有一份責任。這份責任鞭策著我們時刻要將雷鋒精神傳承下去。”
“活”雷鋒 非洲維和幫助他人
2004年,李桂臣遠赴非洲利比里亞執行了長達10個月的維和任務,冒著生命危險處理了有毒氣體泄漏事故。時任利比里亞大吉達省省長稱贊:“我知道中國工程兵為什么出色,因為他們都是‘雷鋒’!”
“作為雷鋒的部隊,我們去利比里亞之前就帶去了一些有關雷鋒的書籍、日記,上面的內容都有中英文的對照。”作為維和部隊,李桂臣和戰友們遠在異國他鄉也不忘助人為樂,平日里他們修路、架橋、修水井,還帶去藥物給當地人治療瘧疾,有時也送上食物和水。有時,他們走進那里的學校,為學習條件艱苦的孩子們送上一些學習用品和故事書。通過一段時間的交流,李桂臣和戰友們讓那里的青年和孩子們了解了雷鋒,同時還搞起了雷鋒故事演講會。“一名非洲學生用剛剛學會的一點中國話,背誦了一段雷鋒日記,這讓我很是感動。”李桂臣回憶道,當得知來自中國的維和部隊要撤走時,一些非洲朋友步行半個多月來到機場送別。助人為樂的精神跨越國界、種族,把人們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2009年,因為工作調動,李桂臣從原沈陽軍區調來青島某海防團。2016年,他又成為了海軍陸戰隊的一員,作為一名海軍士兵服役了三年多,最終在青島結束了自己的軍旅生涯。
學雷鋒全世界寄來47萬余封信
在雷鋒精神的影響下,60年來,共計47萬余封紙質來信陸續寄到了“雷鋒班”。有人寫信求助,有人訴說苦惱。其中有盲文信,有國際函,還有16開紙寫滿了100多頁的長信,分裝在6個信封里。“這是一名大學生的來信,他將雷鋒精神以論文形式表達了出來,認識非常深刻,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李桂臣告訴記者,這么多的來信,“雷鋒班”戰士接力成為替雷鋒回信的人。“雷鋒班”的每一名戰士,每天除了正常訓練,都會抽時間對來信一一回復,希望這些回信能給對方帶去雷鋒的力量,幫他們度過生活中的坎坷。
回憶在“雷鋒班”的日子,李桂臣說:“除了每天的訓練任務,閱讀雷鋒日記也是每天必要的工作。”李桂臣說,雷鋒生前總為有需要的人捐錢,在他離開后,“雷鋒班”的戰士們仍在以他的名義為有需要的人捐款。班里很多戰友認為,通過日記,看到雷鋒如何做好事,自己也學著做,這就是學雷鋒。
傳雷鋒給學生講雷鋒的故事
“第1任、第2任、第4任等‘雷鋒班’班長都來過我們學校進行講座。”李桂臣說,自己作為“雷鋒班”的第21任班長,能夠來這樣一所發揚雷鋒精神的校園工作也是一種緣分。“雖然離開了部隊,但也要把雷鋒的精神傳承下去。”離開軍營的李桂臣,2013年第一次來青島黃海學院開了講座,就被學校濃厚的學雷鋒氛圍感動。隨后他便選擇自主擇業來到了學校武裝部工作,平日里從事校園國防軍事教育、校園征兵、軍訓等工作。
多年來,黃海學院一直秉承著優良的學雷鋒傳統。學校有國內高校第一個雷鋒紀念館,收集了雷鋒珍貴圖片、原生音頻資料等。為加強對雷鋒精神的研究,學校與雷鋒生前所在團達成軍校共建協議,設立“雷鋒講壇青島黃海學院分壇”,成為全國第二家設立該分壇的院校。同時,學校雷鋒紀念館對社會免費開放,累計接待企事業單位、大中小學及周邊社區群眾參觀15萬人次。“每年新生入校都會舉行學雷鋒啟動儀式,3月份還會舉辦學雷鋒表彰活動。”李桂臣表示,學校學雷鋒氛圍濃厚,這么多年一直堅持與延續了下來。
/ 延伸 /
“雷鋒班”第2任班長龐春學:
雷鋒精神是“雷鋒班”的根
1963年1月21日,沈陽八一劇場的“雷鋒班”命名授旗大會,龐春學緊握的拳頭里都是汗水。看著那面鮮紅的旗幟,龐春學想起了班長雷鋒,心中熱血沸騰。“理想起于立志,信仰則來自堅信,雷鋒就是‘雷鋒班’的根!”龐春學曾在青島黃海學院講課時回憶道。1964年春,龐春學成為“雷鋒班”第二任班長。“能當上‘雷鋒班’班長是很難的,要經過層層考核和審查。別說班長了,就是到‘雷鋒班’當戰士都得過很多關。”今年84歲的龐春學言語中流露出發自肺腑的自豪。
退休后,龐春學組織成立了雷鋒戰友報告團,他擔任團長,多名“雷鋒班”的老班長是報告團成員。為了加強報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龐春學編寫了數萬字、4個版本的宣講提綱。
“雷鋒班”第4任班長曲建文:
“做雷鋒傳人”視為人生追求
1966年,曲建文成為“雷鋒班”第4任班長,那是他參軍的第4年。昨天記者聯系到曲建文,他向記者介紹,自己剛進入“雷鋒班”時,在班長的傳幫帶下,開始懂得怎樣向雷鋒學習。他和戰友勤儉節約,把省下來的津貼存起來,用來幫助生病的戰友、看望軍烈屬。表現優異的曲建文當兵不滿1年就入了黨,被評為“五好戰士”,后來接過“雷鋒班”班長的接力棒。
1983年,曲建文轉業回到老家棗莊。雖然離開了部隊,但他始終把“做雷鋒傳人”視為人生追求,“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弘揚雷鋒精神的事業中去。”
“雷鋒班”第27任(現任)班長牟振華:
累計幫扶困難學生400余人
“不經風雨,長不成大樹;不受百煉,難以成鋼。迎著困難前進,這也是我們革命青年成長的必經之路。”作為“雷鋒班”現任班長,牟振華表示,他把句話當成自己的座右銘。成為“雷鋒班”班長后,牟振華和戰友們每人每月從個人開銷中節省100元—200元,用于資助貧困學生。發起“微鋒助學”活動5年來,累計幫扶困難學生400余人。
本版撰稿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鐘尚蕾
圖片均由學校提供
來源:https://epaper.qingdaonews.com/qdzb/html/2023-03/03/content_18894_73928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