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mpw28"></samp>
<xmp id="mpw28"></xmp>

<samp id="mpw28"><ins id="mpw28"><ruby id="mpw28"></ruby></ins></samp><progress id="mpw28"><bdo id="mpw28"><dfn id="mpw28"></dfn></bdo></progress>

    <tbody id="mpw28"></tbody>
  • <samp id="mpw28"><ins id="mpw28"></ins></samp>

    1. <tbody id="mpw28"></tbody><samp id="mpw28"></samp>
    2. <menuitem id="mpw28"><strong id="mpw28"></strong></menuitem>
      1. <menuitem id="mpw28"></menuitem>
        1. 留學生到“黃海手造”非遺工坊沉浸式體驗中國手工藝

          2025-07-02 191 作者:王雋 來源:設計與美術學院

          2025年6月25日,青島黃海學院“黃海手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工坊內墨香與布帛交織,木刻與剪影共舞,一場以“傳承·對話·共融”為主題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動在此隆重舉行。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產教融合青島基地教師甄晶瑩與兩名輔導員攜13名留學生來到青島黃海學院設計與美術學院,與我院師生共同體驗扎染、木版年畫、剪紙等傳統技藝,加強文化交流。活動由視覺傳達系系主任徐海霞主持,雙方通過技藝實踐與文化對話,探索非遺文化的國際化表達與創新傳承。

          非遺工坊:指尖上的文明對話

          活動伊始,徐海霞主任向遠道而來的國際友人致歡迎辭,她強調說“非遺是跨越國界的語言,是連接心靈的橋梁。今天,我們以‘黃海手造’為平臺,讓中外師生在技藝中共情,在對話中互鑒。”

          在扎染課上,青島黃海學院非遺教師劉英君以“藍白幻境”為主題,向留學生演示扎染的“捆扎-浸染-拆線”工藝。孟加拉國留學生MASRUR JARIF、MUSHFIKUR RAHMAN、PAPPU MAHAMUDUL HASAN將棉布折疊成“螺旋紋”,浸入天然靛藍染缸后,布料上暈染出深淺交織的云紋圖案。他興奮地表示:“扎染像一場魔法,每一次拆線都是驚喜!這種隨機性讓我想到孟加拉國的傳統蠟染,但中國的扎染更注重自然與人文的融合。”

          木版年畫課上,教師周曉楠現場指導留學生雕刻木板年畫。也門學生ARASH NASR MOHAMMED ARASH嘗試依照周老師所教,將也門傳統“新月紋”與“椰棗葉”圖案,融入中國年畫“連年有余”的構圖。他先用刻刀勾勒出新月紋的弧形骨架,再以中國年畫“以線帶面”的技法,將椰棗葉的鋸齒狀邊緣化作游魚尾鰭的波紋,空白處點綴蓮花與鯉魚。周曉楠老師認為:“也門紋樣的銳利需以中國年畫的圓潤線條中和。”ARASH NASR MOHAMMED ARASH調整后,作品終現“新月映蓮、椰棗化魚”之景,傳統符號在刀尖下煥發跨文化新生。

          剪紙工坊中,在特聘專家趙希崗教授的指導下,來自阿富汗的留學生KARIMI ABID、ABDUL HAMID NAZARI精準生動地臨摹了中國的傳統植物紋樣。他們二人以石榴果粒為靈感,將中國纏枝蓮紋的藤蔓轉化為“赫拉特古建筑窗欞”的鏤空格柵,果實與花瓣在刀尖下共生。趙希崗贊許:“你們讓中國剪紙的‘柔’與阿富汗紋樣的‘力’共舞。”二人最終呈現的剪紙作品,中國牡丹與阿富汗石榴藤蔓纏繞,傳統紋樣在異域刀法中綻放出跨越山海的共生之美。

          文化共鳴:留學生眼中的非遺新解

          體驗環節后,中外師生圍繞“非遺的當代價值”展開交流。來自巴基斯坦的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留學生KHAN SAJJAD ALI提出:“中國扎染的藍白紋樣曾是江南水鄉的詩意注腳,但如今,快時尚讓傳統手作顯得‘慢’而‘舊’。若將扎染的‘冰裂紋’轉化為數碼印花圖案,或用交互設計讓用戶通過APP模擬扎染過程,是否能讓非遺在快節奏中‘慢’下來?”他展示設計概念:扎染紋樣與巴基斯坦傳統“卡車藝術”幾何紋碰撞,生成動態視覺海報。甄晶瑩老師表示:“非遺的國際化傳播需要‘守正創新’。青島基地與黃海學院的合作,正是以‘手造’為紐帶,推動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本土文化與世界文明的深度對話。”

          產教融合:非遺賦能教育創新

          活動期間,徐海霞主任向嘉賓介紹“黃海手造”工坊的產教融合成果。“黃海手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將非遺與藝術學科融合創新,實現教學、實踐、創新一體化成果研發中心。工坊成立于2022年5月,開設扎染、蠟染、型糊染、植物染、皮具、布偶、布藝、掐絲琺瑯、剪紙、花絲鑲嵌等10余種手工藝項目。2024年,獲批山東省普通高等學校示范性實習(實訓)基地;2023年,獲批山東省本科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工坊自2022年成立以來,依托青島黃海學院設計與美術學院學科優勢,建成扎染、蠟染、木版年畫、剪紙等10個非遺工坊,獲批山東省普通高等學校示范性實習(實訓)基地、山東省本科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工坊與青島西海岸新區文旅局、本土文創企業合作,開發出“海韻扎染”絲巾、“年畫帆布包”等200余款文創產品,助力非遺技藝的產業化傳承。

          甄晶瑩老師表示,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產教融合青島基地始終踐行“非遺+設計+產業”模式,未來將與青島黃海學院在課程共建、師資互派、文創開發等領域深化合作,共同探索非遺教育的國際化路徑。

          未來展望:以非遺為筆,共繪文明長卷

          活動尾聲,留學生們手持非遺作品,與師生們分享創作感悟。留學生們紛紛表示,中國非遺像一座深邃的寶庫,每一針一線、一刀一刻都藏著千年的智慧。這次學習讓我們不僅觸摸到了傳統文化的溫度,更在與中國朋友的合作中,感受到了文化交融的溫暖。未來,我們希望能有更多機會深入探索中國非遺,也期待把這些技藝帶回自己的國家,讓更多人了解、愛上中國文化。

          青島黃海學院設計與美術學院院長邵力民凝視展臺上的作品,強調說:非遺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傳遞,更是文明基因的跨時空對話。未來,我們將以“黃海手造”為平臺,邀請更多的外國友人,讓傳統技藝與數字技術、本土文化與全球視野在碰撞中煥發新生。我們希望,通過這些作品,世界能看見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的胸懷,感受到它生生不息的活力。

          初審:徐海霞 復審:張宗元 終審:李岳

          久久精品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