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青島黃海學院四個“強化”賦能鄉村振興
2022-06-06
3899 作者:路時川 劉曦 來源:大眾網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路時川 通訊員 劉曦 報道
青島黃海學院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決策部署,聚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創新“校地共建”工作模式,著力做好“四個強化”,持續推動幫扶合作,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高質量推動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中貢獻黃海力量。
一、強化黨建引領,構筑鄉村振興“立交橋”
學校與新區靈山衛街道、六汪鎮簽訂黨組織聯建共建戰略合作協議,拓展和完善基層黨組織功能,充分發揮結對雙方黨組織的自身優勢,定期開展黨建活動,以“黨建工作聯抓”“公益活動聯辦”“黨員活動聯建”的三聯合作宗旨為基礎,探索多樣化服務項目和活動形式。學校在靈山衛街道各社區設立黨建先鋒志愿服務點,開展“黨員干部”互動和“黨建載體”互用活動,組織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共青團員圍繞黨性教育、紅色教育、政德教育、家風教育、新時代奮斗精神教育、實踐教育、新時代干部素質教育等方面,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愛老敬老等方面活動;聯合毛家山社區打造“四點半”課堂,組織黨員師生為社區中小學生提供服務;逐漸形成“黨建引領、黨員帶頭、校地實施、社會協同”的黨建共建合作體系。
二、強化資源共享,搭建鄉村振興“孵化器”
學校充分整合學校關于鄉村振興有關的優質資源,先后與六汪鎮、靈山衛鎮共建鄉村振興學院,開展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規劃、咨詢與論證工作,統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理論研究,從地域、文化、產業、要素資源等方面進行系統性的梳理整合,深挖六汪、靈山衛等地方特色資源,因地制宜,創新鄉村產業品牌具體化的路徑與模式,注重品牌培育。實施鄉村教師培訓計劃、大學生鄉村志愿行動,送教下鄉、送智下鄉,引導人才向基層流動、向農村流動;針對農村農產品促銷難等一系列問題,學校派出鄉村振興教師人才服務隊,從產品特色、服務特色、文化特色、組織模式特色、鄉村環境特色、鄉村功能特色等方面挖掘并開創市場。2018年赴貴州省黔西縣開展對口幫扶考察,開展物品捐贈和理論指導,獲聘貴州省黔西縣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顧問單位;2021年合作張家樓“鄉村夢工場”區域公用品牌,共建鄉村直播示范基地,為周邊農業園區提供短視頻拍攝及特色農副產品直播帶貨服務,定期為村民提供直播培訓,組織學校電子商務專業師生赴大場鎮、瑯琊鎮開展電商精準扶貧活動,助力當地農村電商發展。
三、強化技能幫扶,打造鄉村振興“大課堂”
學校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成立以齊魯首席技師宋愛利、青島市首席技師劉樹濤等專業技術人才為成員的藍領匠成公益社團,為具有閑暇時間的農村勞動力與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搭橋鋪路,加強對農民群眾的學歷和技能提升教育,解決農村產業發展技術不足的社會痛點,先后投入300余萬元,為靈山衛和六汪舉辦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班,受訓農民4600余人;學校于2019年成立全國首家瑯琊與徐福研究中心,2021年聯合新區委宣傳部召開首屆“瑯琊徐福與東方文化”論壇,開展瑯琊文化歷史研究;學校與新區統戰部聯合舉辦面向鄉村企業家、新階層人士和黨外知識分子的讀書分享會,開展技能培訓,汲取實踐經驗;運用線上線下結合模式,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科普知識宣講活動,引導農民群眾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倡導綠色發展理念,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鄉村;引入ESB創新創業培訓項目,開展創業導師訓練營,面向各鎮街鄉創中心、眾創空間、孵化基地等實施創新創業培訓,把新型創業理念方法送到鄉村一線、送到田間地頭。
四、強化科研支撐,建設鄉村振興“新高地”
學校加大對農村發展改革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有益探索,開展農業科學研究,完善服務鄉村振興的科技創新體系布局,強化科技和人才支撐體系,依靠智能制造產業學院等10大現代產業學院和黃海E代人國家級創客空間等10大教學科研平臺的優質科研資源,打造共建共融共享的鄉村科研生態。承辦市社科聯2022年度重點學術活動項目-“青島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學術活動,推出一批具有創新性和實踐性的科研成果,為鄉村振興提供設計思路及解決方案;充分發揮新區“高校校長基金”在推進校地融合、鄉村振興,發揮高校智力的資源優勢;開展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涉農電商平臺助力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的作用機理及效果評估”、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電商賦能模式下高素質農民培育機制創新與路徑選擇”、省人文社科課題“農村電商助農增收的長效機制構建”等課題研究,加強對鄉村振興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科研競賽、教師課題相互銜接,鼓勵師生“將科研論文寫在農村大地上”,推動大學教育和科技創新深度融合、聯動發展,形成“乘數效應”,充分發揮科研成果轉化為地方社會發展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激發創新活力、釋放發展動能,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事業貢獻智慧力量!
來源:http://edu.dzwww.com/rcjy/qzgl/202205/t20220530_103155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