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mpw28"></samp>
<xmp id="mpw28"></xmp>

<samp id="mpw28"><ins id="mpw28"><ruby id="mpw28"></ruby></ins></samp><progress id="mpw28"><bdo id="mpw28"><dfn id="mpw28"></dfn></bdo></progress>

    <tbody id="mpw28"></tbody>
  • <samp id="mpw28"><ins id="mpw28"></ins></samp>

    1. <tbody id="mpw28"></tbody><samp id="mpw28"></samp>
    2. <menuitem id="mpw28"><strong id="mpw28"></strong></menuitem>
      1. <menuitem id="mpw28"></menuitem>
        1. 【“學習強國”山東學習平臺】青島黃海學院努力構建高素質應用型智能制造人才培養體系

          2022-12-21 3251 作者: 來源:“學習強國”山東學習平臺

          青島黃海學院緊緊圍繞《中國制造2025》國家行動綱領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依托國家級和省級一流專業、山東省卓越工程師項目等一系列人才培養資源,以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為重點,立足大工程觀、大應用觀、大文化觀,構建了“思政引領、多維拓展、產教融合、層級遞進”的高素質應用型智能制造人才培養體系。

          思政引領立德育人

          學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努力構建“大思政”格局,推進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從根本上提高思政育人的實效性。

          深化專業思政、課程思政教育,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實施課內與課外結合、線上與線下結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結合、知識考核與德育評價結合的“四融入四結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延伸思政教育的“深度”。

          實施第一課堂課程思政、第二課堂社會思政全覆蓋和課前、課中及課后“三段聯動”思政育人,把工匠精神、企業文化、行業規范等德育元素融入課程教學和專業技能實踐,拓寬思政教育的“廣度”。

          開展以雷鋒精神為引領的紅色文化教育,發揮學生專業特長,打造志愿服務團隊,開展家電義務維修、農民工勞動力培訓等志愿服務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切身感受思政教育,提升思政教育的“溫度”。

          學校先后被山東省、青島市高校工委授予“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稱號,智能制造學院黨總支榮獲“山東省高校先鋒基層黨組織”、“山東省高校黨建標桿院系”稱號。《機械設計》《船舶建造工藝》2門課程被評為山東省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藍領匠成農村勞動力賦能一體包”項目獲山東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雷小鋒”種子工程志愿服務隊入選國家級重點服務團隊。涌現出隋環斌、和雷濤等一批“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國家級榮譽獲得者。

          多維拓展耦合育人

          學校以培養“新工科”人才為目標,統籌人才培養各項工作,充分利用教育教學資源,形成了多維耦合育人人才培養模式。

          推進機械、電氣、信息等學科交叉融合,增設新工科專業方向。在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設“工業機器人”方向,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設“電力及新能源”方向等,打造機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新工科專業為引領的“智能制造專業群”。建設了船舶與海洋工程國家級一流專業和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省級一流專業,開設智能制造創新班、工業機器人特色班等,培養行業發展急需的新工科人才。

          構建“課、堂、班、社”四位一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體系。將國學、藝術、環保、法律列為通識教育選修課程。開設孔子學堂、儒商學堂、書畫學堂和禮樂學堂,舉辦國學研修班,開設國學社、茶藝社、漢服社等社團,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創建“學賽一體、專創互促、賽創結合”的“交互式”科技創新環境,構建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創業→成果轉化”層級遞進的開放、多元、動態的專創融合培養體系。通過開展與參加各類學科技能競賽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近三年,師生在國家級、省級學科競賽累計獲獎1735項。學校位居2017-2021年全國“民辦及獨立學院”大學生競賽榜單第9位。

          產教融合協同育人

          學校依托青島市作為“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的區位優勢,構建了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四梁八柱”,夯實學生綜合素養、實踐創新、工程應用、持續發展的“四個基本能力”,以及專業設置與區域發展、培養目標與產業需求、課程體系與崗位標準、教學內容與生產項目、應用研究與技術創新、專業教師與企業專家、實踐環境與企業車間、專業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的“八個對接”。

          課程建設與產業深度融合。人才培養方案全面接軌行業的職業能力標準和崗位技能標準,將職業標準轉化為專業教學標準對應的畢業要求和職業能力。《機器人技術基礎》等4門課程獲批省級一流課程,《玩轉機器人》等兩門課程上線學習強國平臺。

          科研服務與產業深度融合。學校與山東華輝自動化設備、南京源興智達信息科技等企業聯合攻關“礦山重大場所出入視覺管理系統算法研究”“復雜環境下永磁式爬壁作業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究”“寬帶低噪聲放大器的研制”“新能源汽車多能互補控制板的研制”等橫向課題120余項,有11項成果完成轉化。

          教學資源與產業資源深度融合。建立實踐教學基地,校企互派技術專家和專業教師,參加教學和實踐,共同培養師資隊伍。雙師雙能型教師達到80%以上,建設了山東省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和山東省青年人才科技創新團隊。

          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與行業企業共建產業學院、人才培養實踐平臺、卓工國際班。實施校企“平臺共建、課程共創、師資共培、資源共享、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人才共育”的合作戰略。與青島市機器人產業協會等單位合作成立“山東省智能制造現代產業學院”,與青島海藝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共同建立“青島市工業機器人人才培養公共服務平臺”,與青島市商務局、青島國合技術有限公司合作,進行“赴日卓越工程師”服務外包國際化人才培養。

          層級遞進實踐育人

          學校構建了“基礎型+技能型+綜合型+工程型”層級遞進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基礎型實踐,主要包括認知實驗、驗證實驗、認知實習、金工實習和專業技術認知。技能型實踐,主要包括專業實驗技能訓練、專業綜合技能訓練、模擬崗位綜合訓練、職業技能綜合考證等。綜合型實踐,主要包括綜合型實驗、課程設計、科技制作、創新創業實踐等。工程型實踐,主要包括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通過“學期小實踐,學年大實踐”的實踐能力培養方式,實現分階段、進階式實踐能力培養,學生100%考取職業資格證書。

          構建校企共建實習實訓基地、產學研共研平臺、開放式創新實驗室的多維度實習實訓實踐環境。目前已建成工業機器人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技藝技能傳承平臺等4個省級實踐平臺、工業機器人人才培養平臺和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2個市級平臺、智能制造實驗中心等2個校內平臺和50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學校努力構建的人才培養體系已初見成效,近三年為社會輸送了近5000名高素質智能制造專業人才。學校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教育、科技、人才戰略,繼續深化改革,持續推進發展,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來源: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4021030777346893924&cdn=https%3A%2F%2Fregion-shandong-resource&item_id=4021030777346893924&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t=1671600607571&showmenu=false&ref_read_id=e0808653-70c5-48f3-a6f3-ff352d044113_1671607489172&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久久精品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