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荀子性樸論章句學研討會”在青島舉行
2023-05-09
1610 作者: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張杰 通訊員 龔旭 孫在福)4月7-9日,第二屆瑯琊論壇荀韓主題“荀子性樸論章句學研討會”在青島舉行。本次會議由青島黃海學院承辦,華南師范大學、曲阜師范大學、青島黃海學院、孟子研究院、蘭陵縣政協等聯合主辦。
青島黃海學院副校長梁忠環致開幕辭,向與會嘉賓介紹了主辦與承辦單位簡況以及本次會議的聯合籌備情況。青島西海岸新區政協原副主席李敬云在賀辭中提出,青島西海岸新區地處秦漢瑯琊郡核心地帶,研究戰國末期秦始皇時的荀韓思想,富有地方歷史文化意義。
推動荀學研究走向深入
開幕式上,宣讀了中國倫理學會原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陳瑛和武漢大學國學院教授郭齊勇的賀信。陳瑛在賀信說:“以往我們關注的多是孟子的性善論,而對于荀子人性論是什么,它是怎樣產生的,具有什么實踐價值和理論意義,一直沒有搞清楚、說明白。今天我們這個論壇不僅要深入地討論這些問題,還要探索我國歷代學者關于荀子人性論研究的軌跡和進展,這些都是極其寶貴的。”
郭齊勇在賀信中說:“關于荀子及其人性論,是中國哲學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前修時賢有重要成果。近些年來,有關荀子性樸論的研究更是推動了荀學的深化,已故周熾成教授作了很大的貢獻,我也注意到林桂榛教授的新成就與新貢獻。相信在本次大會里各位專家們對此有新的討論,嘉惠學林,重振荀學,深度探討,功莫大焉……學思并進,創意轉化中國哲學智慧!”
周熾成生平紀念座談會
已故華南師范大學教授周熾成是當代荀子“性樸論”的有力推動者,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在《荀學與大陸儒學的復興》一文中評價說:“改革開放后,荀子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變化,有一些新的講法,像周熾成強調荀子是性樸論,挑戰過去的說法,有一些新的氣象。”
在座談會之前,會議舉行了“周熾成先生遺著發行式”。周熾成先生的家屬陳自英女士、周熾成遺著責任編輯侯俊智編審、本次會議總召集人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廖名春與曲阜師范大學荀子研究中心教授林桂榛共同為人民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周熾成遺著《荀子“性樸”論新探》《中國近代道德革命》揭幕,并向青島黃海學院圖書館以及來賓贈書。
在“周熾成紀念座談會”上,陳自英女士以及周熾成先生的弟子代表華南師范大學陳殿青教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毛國民教授等追憶了周先生在培養研究生、進行科研探索方面的點滴感人事跡。編輯過周先生論文或專著的相關報刊編輯代表邯鄲學院康香閣編審、光明日報社梁樞編審、人民出版社侯俊智編審以及中山大學楊海文教授等也各自追憶了自己與周先生作品或周先生本人的一些交往事跡與人格感念。
另外,學界代表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研究員胡發貴、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侯敏、山東社會科學院國際儒學研究院研究員路德斌、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林宏星、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問永寧等,也各自發言談了自己與周先生的相關交往故事以及學術切磋片段,評價了周先生“學問或可商,人格令人敬”的坦蕩人生修為與執著學術進取,對周熾成先生的開拓精神與創新貢獻予以了中允評價。
周熾成先生性樸論研討
周熾成最有影響的學術見解,就是在2002年出版的專著《荀子韓非子的社會歷史哲學》一書中率先提出了“荀子是性樸論者,非性惡論者”的見解,此后系統撰文否認《荀子·性惡》篇與荀子的關系,他認為:《性惡》篇是西漢中后期的荀子后學添加或偽造,《性惡》篇與荀子本人無關。
針對這個重大質疑問題,廖名春、林桂榛以《〈性惡〉篇非“非荀子作”——由偽、綦、安三字特殊用法談〈性惡〉篇真偽》、《〈性惡〉篇里的“材性資樸、善惡作偽”論及若干錯簡錯字問題》為題,通過詳細的章句學考察,提出《性惡》篇是先秦作品而非漢代所造、《性惡》篇講“性樸”也有堅定而充足的“材性資樸,善惡在偽;性偽分合,習偽積靡”或“性偽分合,善惡在偽;材性資樸、善惡始樸”之含義詳細章句論述。
青島黃海學院青年學者陳傳照以《百余年“性樸”論之鳥瞰——近代“性無善惡論”歷史掃描》為題,對一百多年來談荀子人性論尤其是“性樸論(即性無善惡論)”進行了梳理,勾勒了百余年來學人于荀子人性論的認識之史。他提出,自林桂榛發現首倡荀子性樸論者的薛炳《荀子大義述》一書以來,荀子人性論解釋主要有堅言“性樸”否定“性惡”、承認“性樸”調和“性惡”、撇開“性樸”別解“性惡”三大類型,但象薛炳一樣承認《荀子》章句里言材性資樸無善惡這一思想義理的學者日增,正成方興未艾、推波助瀾之勢。陳傳照認為,今人很多貌似創新的荀學觀點,其實不少是前人舊說的等同、翻版、轉說而已。
荀子究竟是性樸論還是性惡論探討
路德斌以《關于荀子“性樸論”解讀中的幾個問題》為題發表演講,他表示:周熾成在“性樸論”的貢獻不但有文本依據并且是荀子全部學說的基石之一,但他提議“性樸論”的名稱可改為“材樸論”,或許可緩解與“性惡論”關系。
林宏星以《性惡、性不善還是性無善?》為題發表演講,他認為國內研究“性樸論”的專家學者使這一觀點更為“顯題化”。他強調讀荀子的書,絕不能從某一觀點出發,而應該從宏觀系統的角度去看待。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楊澤波以《我為什么不接受性樸說》為題發表演講,他認為,《荀子》書里有材性資樸的意思是無法否認的,但斷言荀子就是性樸論是否證據充足需再研究;人性非天生便為樸,若生物界一切都是后天決定的,那么無法解釋大自然的發展完全有序,無法解釋倫理孝悌;人性非一定,人類在認識禮義法度后并不一定自覺成善,休謨、牟宗三的思想觀點值得認真研究;孟子創造“性善論”是有其理論根據的,且是對儒家哲學的重大貢獻。
美國伊利諾伊州大學歷史學教授周啟榮以《先秦思想中樸的意涵:道家與荀子的人性論比較》為題發表線上演講,他從《荀子》里“惡”字的訓詁方法入手,強調荀子的人性論里,“樸”并非中性的概念,而是被賦予了貶義。“樸性”是需要改進、提升、變化的,這樣才能銜接荀子的修養倫理社會論。且如此賦予性樸以貶義的理論,就能接上《性惡》篇的內容了,便不會出現周熾成教授所擔心的“荀子人性論思想存在的矛盾”這一問題。
在閉幕式上,廖名春對本次研討會進行了總結性發言。他表示,學術會議最忌“一言堂”,這次會上大家的表現可謂真正做到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性善惡到性善不善的思維轉型
研討會期間,林桂榛認為,應推動人性論由有無仁義禮智之善的戰國儒門“性善不善”之論轉為漢代董子后的人性有無±禮義文理乃至抽象善惡對峙與揉合的“性善惡”之論的歷史演變回溯工作與理論觀念撥正,真正回歸“人性有無禮義謂性善不善”的戰國儒門孟荀分歧真相,明瞭孟子以仁義禮智文明為天命于性而固有在身的精神信仰、心性修煉之思想真相,通曉荀子質料功能關系論的“材性機能人性論”以及“善惡秩序作偽觸積論”。
林桂榛表示,應推動中國儒學史或中國思想史的正本清源工作,切實跳出以抽象善惡來簡單畫圈對峙與粗陋揉巴攪和的慣性思維或理論定勢。
林桂榛認為,“材性資樸不善”校勘論是在周熾成的基礎上提出的,是《荀子》整體義理、孟荀分歧義理與荀書修辭推斷出來的,其中“不善=0善惡”不是訓詁得出來的,而是語境修辭得出來的;《荀子》有“材性資樸論”是難以否認的,“性無善惡論”的中國思想史要深入發掘與清晰呈現。
另外,在會議前夕,會議承辦方在青島黃海學院圖書館舉行了“林桂榛荀學書展暨北海書舫揭牌儀式”,參加本次研討會的嘉賓出席了書展活動。據悉,自2020年以來,林桂榛將個人珍貴書籍2萬余冊委藏于青島黃海學院圖書館特藏室北海書舫,其中包括一些重要古籍尤其珍本孤本古籍。
來源:http://www.cssn.cn/zx/zx_rdkx/202305/t20230504_56264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