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黃海學院舉辦科技與人文創新融合論壇
2024-07-09
840 作者:楊丹丹、宋毅軒 來源:宣傳部
7月8日下午,青島黃海學院山海大講堂:科技與人文創新融合論壇在知信樓舉行。本次報告會,學校邀請到錢學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館長、青島黃海學院錢學森學院名譽院長錢永剛,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流程工業綜合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柴天佑,國家文科一級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人文學院原院長萬俊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移動專用網絡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張宏科,聯合國數字安全聯盟理事長、烏克蘭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原華為集團首席網絡安全專家兼國際CSO李雨航,SXR科技智庫創始人及董事長徐亭等專家來校,為黃海師生帶來了一場科學與人文交融、經典與前沿匯合、內涵與感動并存的盛宴。

錢學森之子錢永剛講述父親科技報國故事
錢學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館長、青島黃海學院錢學森學院名譽院長錢永剛為師生做題為《打造國之重器鑄造科技豐碑》的報告。
錢永剛教授從“彈”:篳路藍縷、殫精竭慮,開辟導彈研制之路;“箭”:知微見著、高屋建瓴,奠定火箭發展基石;“星”:敢于冒險、勇于擔當,衛星發射一錘定音;“船”:知事度時、舉要馭繁,飛船方案力挽狂瀾;管理:上下求索、馳而不息,鑄系統工程“撒手锏”五個篇章全面生動地講述了以錢學森先生為代表的科學家,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開始了艱苦卓絕的科研探索,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打造了一批批國之重器,使我國航天大幅度地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距離,走出了我國航天的發展之路,增強了國防科技實力。錢學森不朽的思想和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漸行漸近、歷久彌新,在時代大潮中奏響強音、引領前行。
青島黃海學院校長王淵明在總結中表示,錢永剛教授的報告詮釋了錢學森先生作為科學家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為全校樹立了科學家心懷“國之大者”的榜樣。全校上下要深入學習錢學森先生的高貴品格和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以錢學森先生為典范,發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攻堅克難、銳意進取,為建設教育強國做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的貢獻。
柴天佑:工業智能化時代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流程工業綜合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柴天佑院士以《工業智能化時代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為題作報告。報告會上,柴天佑院士結合具體實例,從自動化與人工智能的涵義與發展簡史、兩者之間的相互聯系、工業智能化發展方向以及如何培養工業智能化的創新能力等方面,解讀了工業智能化背景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路徑與方法。
他指出,作為新時代大學生,要想成為工業綜合自動化與智能化系統的專業人才,需要積極適應新的科研方式與研究的思維方式,培養勇于實踐、敢于創新的精神,掌握從事工業智能化的知識體系,培養從事工業智能化的研究能力。
萬俊人:解讀大學在現代科技創新與人文教育中的獨特作用
國家文科一級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人文學院原院長萬俊人以“錢學森之問”為切入點,提出頂尖人才的培養標準具有多元性,其培養過程是一個長期且不斷積累的過程,需要創造性地構建現代大學的新體制以適應這一需求。
萬俊人教授提出,大學要傳授先進知識和技能、傳承保護民族文化和人類文化、培養擁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創新思維人才,并要肩負起社會責任。大學不僅是知識的殿堂,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沒有大學的參與和推動,現代社會的發展將難以持續。
針對當代大學模式所面臨的問題,萬俊人教授提出應建立靈活開放的機制體制,堅持兩極用力,堅持學術指導,理念開放,積極吸收國內外的先進經驗與思想,推動自身的不斷發展與進步。
張宏科:新型互聯網研究與探索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通信與網絡技術專家、北京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移動專用網絡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張宏科在知信樓306報告廳做了《新型互聯網研究與探索》主題報告。他結合互聯網誕生55年,進入中國30年以來的發展和演變,闡述了新型互聯網研究的背景與需求,新型互聯網的探索與構想,新型互聯網的工程應用與探索等問題。他指出,互聯網進入中國30年來,我國的新型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加強新型互聯網技術的研究與探索,對于我國搶占未來經濟主戰場,擺脫被動局面,滿足建設網絡強國的重大迫切戰略需求有重要意義。
李雨航:人工智能與數字人才教育
聯合國數字安全聯盟理事長、烏克蘭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原華為集團首席網絡安全專家兼國際CSO李雨航做了《全球數字人才教育與創新發展》主題報告。他首先提出了“AI能否完全取代人類”這個問題,引出了人工智能給當前就業市場和人才結構帶來的沖擊。他指出,在不久的將來,全球數字崗位缺口將達到3500萬,相關人才缺少將是數字技術創新和數字經濟發展的主要桎梏。同時,他也提出了與未來技術變革相對應的教育創新改革方案,并指出了高校在未來技術人才培養中將會遇到的挑戰和改進的方向。
徐亭:新質生產力與未來創新
中國電子商會人工智能委員會聯席會長、SXR科技智庫創始人及理事長、國際科學捐贈峰會主席、上襲獎委員會主席徐亭做了《新質生產力與未來創新》主題報告,他結合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內容,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詳細系統地回答了何為新質生產力、為什么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怎樣發展新質生產力等問題,解讀了有關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政策、新要求,并對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條件下的未來經濟社會發展進行了長遠前瞻。他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未來,伴隨著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市場需求變化、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將迎來重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