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新聞】青島黃海學院:構建“四化融合”思政課實踐教學新體系 打造學生“解渴”“盡興”的實踐金課
2025-06-20
348 作者: 來源:大眾新聞
青島黃海學院聚焦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普遍存在的“覆蓋難、體驗弱、實效差”三大難題,精準施策、系統改革,通過課程化建設保覆蓋、體驗化探索強感受、智慧化創新賦新能、成果化轉化驗實效的“四化融合”模式,構建起立體化、沉浸式、高實效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新體系,顯著提升了思政教育的親和力、針對性和實效性。
強化實踐教學課程化建設,實現思政課實踐教學全覆蓋
針對實踐教學全員覆蓋難、學時學分落實不到位的問題,學校著力構建堅實的制度保障體系。首創性獨立設置2學分、96學時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實踐》核心必修課,納入全校52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制定統一大綱,排入課表,實現本科、專科在校生3.3萬人100%全員覆蓋。成立專門思政課實踐教研室,配備13名專職實踐教師,所有實踐課程實行小班授課。建成全國高校首家雷鋒紀念館,并投入400萬元打造集“館(雷鋒紀念館、博物館、紅色文化VR互動體驗館)—廊(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文化展廊)—院(3D紅色環幕影院)—室(VR思政實踐教室)”四位一體的“新時代紅色文化實踐教育基地”,擁有VR頭盔110套、實景資源98套、交互資源17類、紅色展館541個等海量資源,充分保障校內實踐需求。
深化實踐教學體驗化探索,使思政課可觀、可感、可體驗
針對實踐形式單一、體驗感弱、內驅力不足的問題,學校著力打造深度沉浸的體驗鏈。依托校內集 AR 交互實訓、VR 互動學習和 AI創客工作室功能的高水平實踐教學基地及實體教學基地開展體驗式實踐教學,使思政課可觀、可感、可體驗。首創“虛實融合”沉浸模式,構建“互聯網+課堂”“符號+空間”“活動+德育”“學校+企業”四維貫通平臺,通過VR虛擬仿真教學、校內實體基地立體呈現、第二課堂聯動、校外18個基地拓展實踐,打破時空限制,實現全域沉浸、理實互促的教學新生態。推行“項目化”內容設計,緊扣理論教學與學生專業、社會實際,構建“1+4”模塊化、項目體系,整合設計48個實踐項目,避免重復實踐,強調創意沉浸、挑戰性社會實踐和針對性主題活動。構建“立體化”交互生態,開發“VR雙主、交互式”混合教學模型,建立“師生、師師、生生、人機”多向交互機制,貫穿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充分激發學生參與內生動力。
突出思政課實踐成果化轉化,切實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性
針對評價難、轉化弱、知行脫節的問題,學校著力構建實效導向的評價與轉化機制。建立體系化評價機制,依托信息化平臺實施全過程管理,創建“信息化支撐、成果化導向、立體化考評”機制,推行自評、互評、師評的多元主體、多維度、多方式融合評價,確保考核“看得見、摸得著、可控制、能量化”。推動育人成效成果化,深度融合學科競賽、社會實踐、社會服務。學生累計產出優秀實踐作品3600余項,獲大賽獎項158項。面向社會開放實踐基地,服務3萬人次,獲評山東省紅色文化示范校、山東省“青年之聲”國學教育示范基地等榮譽。促進教學成果顯性化,實踐課程學生滿意度達98.4%,課堂到課率常達100%,成為“最受學生歡迎課程”,出版配套教材《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實踐教程》,《雷鋒的人生觀修養》上線國家教育智慧平臺惠及全國33所院校3萬余人。教師團隊獲省市級教學名師、先鋒崗、教學比賽特一等多項獎勵,《基于紅色VR資源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與探索》等獲省級重點教改立項。
推進智慧化賦能思政課實踐教學,守正創新推動課程內涵式發展
深度融合VR、AR、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以智慧化創新為驅動,建設智慧課程,優化內容供給,利用智能技術分析學情與需求,精準優化實踐教學內容設計,建設動態更新、貼合實際的智慧化實踐課程資源庫,使教學更精準對接學生成長需要。打造智慧課堂,變革教學形態,引入智能交互教學工具與軟件,實現實踐教學資源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管理和應用。通過沉浸式VR、AR模擬、互動場景構建,打造高度交互、深度沉浸的智慧化實踐課堂新形態,提升參與度與體驗感。開展智慧教研,共享協同創新, 聯合高校、企業共建虛擬教研室,開展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智慧化教學研究,共享前沿技術、優質資源與教學經驗,推動實踐教學模式持續迭代與創新。構建智慧系統,實現精準育人,上線運行智慧思政實踐教學系統,實現對學生實踐學習過程數據的全方位采集、分析、評價與個性化反饋指導,推動實踐教學評價科學化、過程管理精細化、教育引導個性化。
來源:https://m.dzplus.dzng.com/share/general/0/NEWS2490352PVCTBNDHRBTYM?timeStr=1750391992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