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青島黃海學院:讓思政課實踐教學“解渴”“盡興
2022-11-22
2604 作者: 來源:大眾網·海報新聞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明明 通訊員 隋婷婷 報道
青島黃海學院高度重視“大思政課”創新實踐教學,結合培養政治過硬、本領高強的高素質應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標,圍繞學校以“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工匠文化、雙創文化”的“四文化”協同育人理念,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不斷創新探索,促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有效整合、體系機制優化完善,實現育人質量和效果的有效提升。
自創教學資源,打造智慧思政課堂。
當前,思政課教學存在理論和實際聯系脫節現象,學生在思政課堂上感覺不“解渴”、不“盡興”。學校針對這一痛點,積極創設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建設智慧大課堂,在原有黨史教育基地,即全國首個高校雷鋒紀念館基礎上,率先投資300萬元建成新時代紅色文化實踐教學基地,包含思想政治教育VR實踐教學中心、新時代紅色文化VR互動體驗館、3D紅色影院、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文化展廊等多個校內實踐教學場所,配套紅色VR、AR、MR教育資源1000余套,音視頻及文字資源上萬套,用紅色資源激活思政課,擦亮思政教育底色。
靈活運用在線課程、新媒體等各網絡思政資源,做好特色項目強化正能量引領;突出VR技術在實踐教學中的作用,實現紅色場景再現,提高沉浸式、交互式實踐教學質量,讓師生足不出戶,就能盡覽栩栩如生的紅色場館。
“戴上VR眼鏡,就像真的走在長征路上一樣,不僅道路崎嶇,還伴有各種艱難險阻,革命先輩們真的太不容易了,我一定要好好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護理學專業的劉明慧同學激動地說。
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朝克吉勒圖強調說:“學校還將繼續投資建設實踐基地,拓展思政課教學場域,以立體化、可視化教學方式使思政課活起來,打造好智慧思政課堂。”
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用好思政大教材。
學校思政教師不斷拓寬思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由“單課程”向“全課程”的拓展,并將歷史長河、全球風云、社會萬象中的生動素材充分融入思政課,幫助學生打開視野,樹立格局,激勵擔當。
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專職思政課教師,實踐教研室主任鞠宏一副教授介紹說:“在我們學校的思政課堂上,學生可以通過編織中國結、練習拓印、學習傳統禮儀等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可以進行中國精神紅色劇目排演、抗疫微視頻拍攝等近距離洞察社會,關照時代,堅定強國之志、砥礪報國之行。”由于課堂內容豐富多彩,思政課由以前的被動灌輸向主動吸收轉變,學生愿意主動參與實踐活動,自發組隊參加“我心中的思政課”“大學生講思政課”等思政類大賽。
常態化學雷鋒機制,深化思政“第二課堂”。
學校堅持用雷鋒精神興校育人,持續優化思政育人體系,完成“學雷鋒、引雷鋒、做雷鋒、育雷鋒”四部曲,建成雷鋒紀念館、雷鋒塑像、雷鋒講壇、《雷鋒》雜志工作站“四位一體”學雷鋒教育基地,打造出雷鋒精神進大學的“黃海學院模式”。
學校開展新生入學雷鋒精神“六個一”主題實踐活動,創建了“校園雷鋒十百千”工程,每年評選十個“雷鋒式班級”,百間 “雷鋒式宿舍”,千名“雷鋒式學生”。打造出“雷小鋒種子工程志愿服務基地”等國家重點扶持品牌。馬克思主義學院常務副院長談笑表示:近年來,學校涌現出身殘志堅的劉仕春,見義勇為的劉名利,熱心助人的陳松,最美逆行者何瑞星、董真真,孝老助殘的鮑晴晴等“雷鋒式”師生,雷鋒精神充分滲透到學校德育的全過程。
多元化實踐教學路徑,樂活思政大課堂。
學校打通第二課堂社會實踐和思政課實踐環節,實現學分共享,納入德育因素,構建大思政工作機制。依托專業特色,圍繞社會熱點、焦點,以情景互動、參觀體驗、志愿服務、社會調查、“三下鄉”等PBL任務式教學,形成了“四文化”融合育人、社會實踐調查等獨具特色的實踐教學模塊和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產生服務社會的成果。
“大思政課”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格局,學校將繼續深入探索思政實踐教學創新發展路徑,為學生練就過硬本領,洞察社會、了解國家、讀懂時代提供理論學習與實踐探索的沃土。
來源:https://hb.dzwww.com/p/p3nDAnvyEGb.html?f=eUxe2v&r=80hC